时间: 2025-05-09 15:2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24:13
作者: 韩愈 〔唐代〕
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
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
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
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
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
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
这几位权贵的家门根本无法进入,彼此之间都是为了利益而相互推诿。
我借问一下那些读书人,为什么要在京城混日子呢?
我抬头却无法与之对视,闭上眼睛只能自我反思。
转眼间已经十六年,整日忍受严寒和饥饿。
宦海的路途真是寥落,鬓发早已斑白。
颍水清澈而寂静,箕山平坦而开阔。
如今我应该离开,心中却毫无疑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宦途”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失望。韩愈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让人感到无奈。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风刚健、清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韩愈对官场失望的背景下,表达了他对权贵门第的悲观态度以及对学术理想的坚持。
这首诗通过描写韩愈的个人经历与情感,深刻揭示了他对官场的失望与对读书人境遇的思考。开篇便以“君门不可入”引入,立刻呈现出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暗示着当时社会中权贵与士人之间的隔阂。韩愈用“借问”一语,似乎在向这些读书人发问,询问他们为何甘愿留在这样的环境中,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质疑与不满。
接下来,他抒发了自己十六年间的艰辛生活,展现了对寒冷与饥饿的无奈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对宦海生涯的失望。相较于“颍水清且寂”的自然景象,反衬出他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最后一句“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表达了他决意离开的坚定与决绝,展现出一种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勇气。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韩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权贵与官场的失望,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追求理想的勇气。韩愈在诗中展现了对学术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尽管身处逆境,依然坚持自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韩愈在诗中对权贵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失望
C. 无所谓
D. 亲近
“倏忽十六年”中的“倏忽”有何含义?
A. 慢慢
B. 突然
C. 忽略
D. 细心
诗中提到的“读书客”指的是?
A. 官员
B. 学者
C. 商人
D. 普通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但韩愈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对韩愈《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详细解析与鉴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