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0:18
登乾明院碧藓亭
馀喘不苟尽,顺俗来饭僧。
东岭有上方,脩竹蔽觚棱。
下有苍石案,旁挂孤蔓藤。
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碧藓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提到,自己虽然喘息尚存,却不想过于追求完美,只是随顺世俗来喂养僧侣。东边的山岭上有清幽的地方,修长的竹子遮蔽了亭子的角落。亭子下有一块苍老的石案,旁边挂着孤独的藤蔓。作者感受到自己被世俗所牵累,虽然想要超脱,却又难以做到。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宗尧,号松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登乾明院碧藓亭》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反省阶段。诗中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感悟与对超脱的向往,体现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内心的矛盾。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碧藓亭的思考与感受。首先,诗中通过“馀喘不苟尽”开篇,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作者并不追求完美,而是选择顺应世俗。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多重磨练后,对生命的领悟。
接着,通过“东岭有上方,脩竹蔽觚棱”,描绘了一个恬静的环境,竹子高耸,给人一种清雅的感觉。这种自然的元素不仅让人放松,也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背景。而“下有苍石案,旁挂孤蔓藤”则进一步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苍老的石案和孤独的藤蔓,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孤独的心境。
最后一句“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表明了作者对尘世的无奈,尽管渴望超脱,却始终难以实现。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诗意,令人深思。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超脱理想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顺俗来饭僧”意为:
A. 追求完美
B. 顺应世俗
C. 反对世俗
D. 离开尘世
“下有苍石案”中的“苍石案”象征:
A. 年轻
B. 历史与沉淀
C. 繁华
D. 急躁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D.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