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3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5:33
舟中闻蛩
秋月满行舟,
秋虫响孤岸。
岂独居者愁,
当令客心乱。
展转重兴嗟,
所嗟时节换。
时节不苦留,
川涂行已半。
霜落草根枯,
清音从此断。
谁复过江南,
哀鸿为我伴。
在秋月照耀的船上,孤零零的岸边传来秋虫的鸣叫。难道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感到忧愁吗?其实这也使得客人的心情变得纷乱不安。辗转反侧,不禁感叹,所感叹的就是时节的变换。时光不肯停留,河流已行走了一半。霜降之后,草根开始枯萎,清脆的虫鸣也从此断绝。究竟还有谁能再次渡过江南,只有悲哀的鸿雁伴我左右。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常蕴含哲理。
《舟中闻蛩》作于梅尧臣晚年,诗中描绘了他在舟中孤独的秋夜,心中惆怅的情感。正值秋季,诗人面对自然的变化,感受到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现出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
《舟中闻蛩》是一首高度凝练且情感丰富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秋月、秋虫和孤独的舟行,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开篇以“秋月满行舟”引入,设置了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紧接着是“秋虫响孤岸”,虫鸣声与月光交融,增添了秋夜的意境,给人一种孤独的感受。
紧接着,诗人提出“岂独居者愁”,引发对孤独感的深思,连带着“当令客心乱”,表达了身处异地的游子心境,令人感同身受。诗中“展转重兴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叹息,反映出对时节变换的无奈与忧伤。
而“霜落草根枯”则是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的思考,草木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最后一句“谁复过江南,哀鸿为我伴”,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令人唏嘘不已。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孤独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过往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悲伤的情感。
诗中“岂独居者愁”的意思是?
A. 只有独自生活的人才会感到忧愁
B. 所有人都会感到愁苦
C. 只有在秋天才会忧愁
D. 只有居住在江南的人才会愁苦
“霜落草根枯”这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凋零
C. 兴奋与欢乐
D. 忧伤与思念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命的赞美
B. 对孤独和时光流逝的感叹
C. 对自然的歌颂
D. 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