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7:06
江西采铜山未竭,
南越熬波海将结。
主人贪利不畏刑,
白日持兵逾盗窃。
铜私铸器盐夺商,
死共吏争蛇斗穴。
奸豪乘势倚蛮陬,
劫掠聚徒成蚁垤。
今虽驱翦岭下平,
尚恐根存更生孽。
因择健才通便民,
付职与权将有设。
秋香亭上共为宾,
却作主人殊少悦。
徂东走北十五年,
只有山川看不别。
江西的铜矿还没有枯竭,南方的海洋也即将结冰。
那些贪图利益的主人不怕法律惩罚,
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兵抢劫。
私铸铜器,盐抢商人,
宁死也要与官吏争斗,犹如蛇争夺洞穴。
奸诈的豪强趁势依仗蛮荒之地,
劫掠聚集成群,如同蚂蚁筑垒。
如今虽然驱逐平定了岭下的骚乱,
但仍然担心根基还存,可能再生祸患。
因此选择贤能之才,通达民情,
赋予职权将有所设立。
在秋香亭上共同做客,
然而作为主人却显得极少欢喜。
我东奔西走已经十五年,
唯有山川依旧,无法再见故人。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梅尧臣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本诗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地方豪强横行,贪婪和腐败现象严重。诗人通过对铜矿和盐商的描写,反映了地方官吏与豪强勾结,民众疾苦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铜采、盐商和地方权力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诗的开头以“江西采铜山未竭”引入,表面看似是对经济活动的描述,但实际上暗含了对贪婪与贪利行为的批判。接着,诗人借用生动的比喻,如“白日持兵逾盗窃”,表现了地方豪强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无所顾忌,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在诗的后半部分,梅尧臣提出了对策,选择有才干的人来治理民生,以期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然而,尽管有这样的理想,诗人却在最后表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却作主人殊少悦”,体现出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历史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该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如同蛇争夺洞穴”)、拟人(“秋香亭上共为宾”)、对仗(“铜私铸器盐夺商”)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情感更加深刻。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社会不公与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社会动荡与民众疾苦,表达了对有能之士治理的期待,体现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江西采铜山未竭”指的是哪种资源未枯竭?
“主人贪利不畏刑”中“主人”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秋香亭”象征着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梅尧臣的《送施屯田提点铜场兼相度岭外盐入虔吉》更侧重于对地方豪强与腐败现象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注。两者都展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