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3:27
寄杨溥子 赵蕃 〔宋代〕
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我行溧阳得杨子,何止国士天下士。 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 十篇琅琅金玉音,一唱三叹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虽然前圣亦有云,善与不善分恶好。
从前听说许劭的月旦评,人们依靠它来区分轻重。 当时并不是追求虚名,常常仔细考察其学问和品行。 现在的人谁还持有这种标准,乡里的评价也没有公正的言论。 所以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耳朵,不必从别人那里询问毁誉。 我在溧阳遇到了杨子,他不仅仅是国士,更是天下士。 他的才华出众并非虚妄,笔下真的能写出三万字。 他的十篇文章如同金玉之音,让人一唱三叹,感动心灵。 他的感遇之作不亚于陈子昂,阮籍的咏怀诗也不过如此。 匡章被全国称为不孝,但孔子与他交往时仍保持礼貌。 虽然前贤也有说过,善与不善区分好坏。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赵蕃寄给杨溥子的,表达了对杨溥子才华的赞赏和对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评价体系逐渐失去公正性,人们更注重虚名而非实际才能。赵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杨溥子才华的认可,同时也对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许劭月旦评的回忆,引出了对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批判。赵蕃认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耳朵,不必从别人那里询问毁誉。他通过对杨溥子的赞赏,表达了对真正才华的认可。诗中提到的“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展现了杨溥子的才华横溢。最后,赵蕃通过对匡章的提及,强调了善与不善的区分,暗示了对真正才华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真正才华的认可和对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不满。赵蕃通过赞赏杨溥子的才华,表达了对真正才华的尊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虚伪和不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赵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谁的赞赏? A. 许劭 B. 杨溥子 C. 陈子昂 D. 阮籍
诗中提到的“月旦评”是谁的评价方式? A. 赵蕃 B. 杨溥子 C. 许劭 D. 孔子
赵蕃认为应该相信什么而不是耳朵? A. 眼睛 B. 心 C. 直觉 D. 经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