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10:38
熙宁六年九月,天章阁待制李公,自登州来守此邦。
爱其山川泉石之胜,怡然有久留之意。
此邦之人,安公之惠,亦欲公之久于此也。
然自其始至,而民知其方将复用,惧其不能久矣。
明年二月,诏书移牧河间,邦之父兄皆惜其去。
虽公亦将留焉而不可得也。
于是数与其僚燕于湖上,曰:“北方幸安,余将复老于此。
”酒酣,赋诗以别,従而作者三人。
公平生喜为诗,所至成编,及来此邦而未尝有所为,故尤贵之。
遂相与刻于石,以慰邦人之思焉。
东来亦何恃,夫子此分符。
谈笑万事毕,樽罍众客俱。
高情生远岫,清兴发平湖。
坐使羁游士,能忘岁月徂。
纵欢真乐易,恨别不须臾。
庙幄新谋帅,河间最近胡。
安边本余事,清赏信良图。
应念兹园好,流泉海内无。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0:38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于熙宁六年九月,李公(李诚之)自登州来到西湖任待制,喜爱这里的山川风光,心中有久留的打算。当地人也希望他能长久留在这里。然而,自他到任以来,大家知道他将会调任,心中难免惧怕他不能长久留任。明年二月,李公接到了调往河间的诏书,地方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的离去而感到惋惜。虽然李公也想留在这里,但无奈无法实现。于是,他和同僚们几次在湖上聚会,感慨北方的安宁,而自己将要在此地老去。酒酣之际,他们赋诗以作别,三人共同创作。李公向来喜爱作诗,所到之处必有诗作,因此大家都十分珍视这次聚会。于是,他们决定将诗刻在石碑上,以慰藉当地人的思念。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翁,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为苏洵、苏轼之弟。他与兄长苏轼共同开创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流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雅致的文风著称。
本诗作于李诚之任职期间,表达了对好友李公的惜别之情。李公因政务调动而离开西湖,苏辙借此机会记录了这一段友情与别离,反映了当时官场动荡与人情冷暖。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和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不仅有对李公的眷恋,也有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士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苏辙通过对酒酣吟诗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情感,尽管面临即将离别的悲伤,却也能在此刻找到欢愉与共鸣。
此外,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高情生远岫”、“清兴发平湖”等,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深刻感受。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人文精神的深厚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士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李诚之被调往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哪个意象代表高尚情操?
苏辙的兄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