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2:13
高阳台·雨枕莺啼
作者:刘辰翁 〔宋代〕
雨枕莺啼,露班烛散,御街人卖花窠。
过眼无情,而今魂梦年多。
百钱曳杖桥边去,问几时重到明河。
便人问,无了东风,此恨难磨。
落红点点入颓波。
任归春到海,海又成涡。
江上儿童,抱茅笑我重过。
蓬莱不涨枯鱼泪,但荒村败壁悬梭。
对残阳,往往无成,似我蹉跎。
雨夜里,在枕边听到黄莺啼鸣,露水滴落,蜡烛的光芒渐渐散去,街上的人们在卖着花。
转瞬即逝的情感,如今已在梦中徘徊了多年。
我花了百钱,拖着拐杖走到桥边,问何时再度到达明河。
旁边的人问我,东风已无,此恨难以磨灭。
落花点点飘落入波涛中,
任凭春天再度回到海边,海水又变成漩涡。
江边的孩子们抱着茅草,笑着看我经过。
蓬莱仙境无法安抚我枯竭的泪水,只有荒村破壁挂着纺织机。
面对残阳,往往感到无成,正如我在岁月中蹉跎。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风格清新,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事,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高阳台·雨枕莺啼》创作于一个雨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惆怅和对往昔的追忆,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高阳台·雨枕莺啼》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开篇的“雨枕莺啼”,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雨夜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声音与景象交织,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接着,诗人通过“御街人卖花窠”的描写,引入了更为生活化的场景,显现出人间的世俗与繁华。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自我反思,他提到“过眼无情”,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淡漠,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失落。
“百钱曳杖桥边去”,传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而“便人问,无了东风,此恨难磨”,则是对失去的深刻反思与情感的无奈,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悲伤。后半部分“落红点点入颓波”,以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词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往昔美好回忆的追溯,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渴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雨枕莺啼”,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百钱曳杖桥边去”中,诗人用百钱做什么?
“此恨难磨”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