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5:46
原文展示:
翠叶彤竿已占先,湘云千叠势争翻。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叶片和红色的竹竿已经抢占了先机,湘江的云彩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地翻涌。我这个乡野之人不认识天上的神仙面孔,只知道这是虞舜的第几位臣子。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此诗以竹为题材,和东坡韵,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甲在观赏竹子时,受到东坡诗韵的启发而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叶和竹竿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生机与美丽。首句“翠叶彤竿已占先”,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了竹子的外观,翠绿的叶片和红色的竹竿相映成趣,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次句“湘云千叠势争翻”,以湘江的云彩为背景,形容竹子的气势磅礴,如同云彩般翻涌,增添了诗的动感。后两句“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无知状态的自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诗中,竹子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贤明君主的敬仰。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翠叶彤竿”指的是什么? A. 竹叶和竹竿 B. 树叶和树干 C. 花瓣和花枝 D. 草叶和草茎
“湘云千叠势争翻”中的“湘云”指的是什么? A. 湘江的水 B. 湘江的云 C. 湘江的船 D. 湘江的桥
诗中“野夫不识天人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自大 B. 自谦 C. 自豪 D. 自负
“知是虞皇第几元”中的“虞皇”指的是谁? A. 虞舜 B. 虞姬 C. 虞美人 D. 虞山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