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9:10
悠悠戎旅情,甲鼍汨吾征。
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
倭迟此周道,来往非夷庚。
东君怜衰朽,假我以新晴。
悠长的戎旅情思缭绕心头,披甲的战士在我征途中留下了足迹。
征战的马儿熟悉那条旧路,飞翔的鸿雁引领着前方的旗帜。
倭贼在这条周道上游荡,来往的不是夷人而是庚人。
东风怜惜我衰老的身躯,赐予我一片新的晴天。
“东君”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春天或东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诗中提到的“倭贼”则是历史上对外敌入侵的反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之,号太极,明代诗人、文学家。他早年才华横溢,受到重用,但因直言进谏而遭贬。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擅长诗词、散文。
《发安宁》写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戎旅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追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痛。
《发安宁》是一首充满情感厚度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戎旅生活中的孤独与不易。开篇“悠悠戎旅情”,将读者带入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军旅生活中,其情感深沉而绵长。接下来的“甲鼍汨吾征”,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艰辛,展现了战士们在征战中的不屈与坚韧。
“征马谙旧路,飞鸿戴前旌”,则通过熟悉的旧路和高飞的鸿雁,暗示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接下来的“倭迟此周道,来往非夷庚”,则是对外敌的警惕,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关切。
最后两句“东君怜衰朽,假我以新晴”,通过东君的拟人化,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新生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戎旅生活的感慨、对外敌的警惕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同时也传达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悠悠戎旅情”中的“悠悠”意指:
A. 短暂
B. 漫长
C. 忙碌
D. 繁重
“飞鸿戴前旌”中的“飞鸿”象征:
A. 威胁
B. 希望
C. 迷茫
D. 绝望
诗中的“东君”代表:
A. 西风
B. 北风
C. 春天
D. 冬天
杜甫《春望》与杨慎《发安宁》都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忧虑,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家国破败的深切感慨,而杨慎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