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4:42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
作者: 羊士谔 〔唐代〕
二毛非骑省,朝镜忽秋风。
丝缕寒衣上,霜华旧简中。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
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
在郡中待了三年,今秋我看到自己已长了白发,借此写下这首诗。
发丝已经稀疏,早晨照镜子时,忽然感受到秋风的凉意。
身上的寒衣上缠绕着寒丝,信笺中满是霜华的痕迹。
承明(指唐朝明宗)怎么会觉得厌倦呢?我穿着车服却感到无功而愧。
日日守在山城中,留恋于岩石间的桂花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承明”指的是唐朝的皇帝明宗,历史上明宗在位期间,政治上比较安定,羊士谔以此引出自己的无功而愧的感受,体现了士人的无奈与失落。
作者介绍:
羊士谔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多样,常常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相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地方任职的时期,因长时间身处偏远地区而感受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借白发的出现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老去的无奈与感慨。诗中“朝镜忽秋风”一句,将秋风与照镜子结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衰老的意识。在寒冷的秋风中,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外界的清冷,更是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这一句深刻揭示出作者身为官员的失落感,他在朝廷上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而感到无功而愧。这种愧疚感与对环境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最后,诗的结尾“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表达了诗人对山城生活的留恋,仿佛在说即便岁月无情,自己仍旧扎根于此,守护着这一片土地,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情,展示了官员在仕途中的困境与对生活的执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二毛”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眉毛
C. 眼睛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自己对岁月的感慨?
A. 白发
B. 秋风
C. 冬雪
诗中提到的“承明”是指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唐明宗
C. 唐玄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对比,羊士谔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偏向于雄浑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色。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