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7:30
莫读轮台诏,令人泪点垂。
天乎客此虏,帝者渴非罴。
何罪良家子,知他大将谁?
愿惩危度口,傥复雁门踦。
不要去读轮台的诏书,让人不由得泪水涟涟。
天啊,怎么会让这些虏贼在这里逍遥?
那些良家子弟到底犯了什么罪,谁又知道那些大将的所作所为?
希望能惩罚那些危害百姓的口舌之人,或许还能重新唤起守卫雁门的勇士。
轮台诏书是历史上著名的诏令,涉及到边疆的军事问题。诗中提到的“良家子”反映了对战争中无辜者遭受牵连的愤慨。雁门关是古代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口,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次遭遇外敌侵扰之际,诗人感受到国家动荡与良家子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痛苦,因而作这首诗以表达对时事的忧虑与对良善之人的同情。
《读罪已诏》是一首表现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便以“莫读轮台诏”引入,直接表明对轮台诏书内容的反感,感叹其中所承载的悲惨历史与无辜者的遭遇。接着,诗人用“泪点垂”来形容因读诏书而引发的悲伤情感,生动地传达出对国家现状的痛心。
“天乎客此虏,帝者渴非罴”一句,表达了对上天的不满与对统治者的失望,暗示外敌的侵略与朝廷的无能。“何罪良家子,知他大将谁?”则是对战争中无辜者遭受牵连的控诉,质疑那些在前线拼搏的将领与良家子弟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求。
最后,诗人以“愿惩危度口,傥复雁门踦”结束,表达了希望清理那些危害社会的言论和恢复国家安宁的愿望。这一系列情感的表达,呈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轮台诏书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者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愤慨、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渴望。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塑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未来的希冀。
诗中提到的“轮台”指什么?
诗人希望惩罚谁?
诗中“良家子”指的是?
答案: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对比,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们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