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横山塔下》

时间: 2025-05-06 02:54:45

诗句

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

最感横山山上塔,迎人东去送人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4:45

诗词名称: 过横山塔下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
最感横山山上塔,迎人东去送人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过去的六年中三次经过兰溪,恰逢每次都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最让我感受到的,是横山顶上的那座塔,它向东迎接来的人,又向西送走离去的人。

注释:

  • 兰溪:指兰溪河,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残春首夏:指春天快要结束,夏天刚开始的时候。
  • 横山:指横山,位于兰溪附近,是一处风景名胜。
  • :指横山上的一座塔,象征着迎送来往的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受到后世的广泛喜爱。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往来于兰溪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与感慨。在春末夏初的时节,作者的心情与自然景象交融,表现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杨万里在短短的四句中,描绘了他与兰溪的三次邂逅,每次经过都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利用这样的时间背景,带出了一种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轮回。尤其是在“最感横山山上塔”一句,塔的意象不仅是地理标志,更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和时间的流动。塔既迎接新来的人,又送走离去的人,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别离,正如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现了他那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通过四句简练的诗句,杨万里成功地传达了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年三度过兰溪:作者在六年中三次路过兰溪,强调时间的累积和经历的丰富。
  2. 总是残春首夏时:每次经过的时节都是春末夏初,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3. 最感横山山上塔:在这些经历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横山上的塔,塔成为他内心的寄托。
  4. 迎人东去送人西:塔不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象征,表现了相遇与离别的哲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迎人东去送人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塔的意象丰富,象征着时间、记忆和人生的旅途。
  • 比喻:塔可视为人生的标志,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命的无常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溪: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流淌。
  • 横山:象征高远和宁静。
  • :象征着时间的见证、人生的经历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在诗中提到经过兰溪多少次?

    • A. 一次
    • B. 三次
    • C. 五次
    • D. 六次
  2. 诗中“迎人东去送人西”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旅行的方向
    • B. 生死离别的感慨
    • C. 自然景色的变化
    • D. 乡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过横山塔下》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但杨万里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精华》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步蟾宫 寇氛逼新宁,怀故园兄弟 步蟾宫 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 宴清都 友人席间赏菊 宴清都 北游经月,不忍言归,再作此调 宴清都 秋阴 宴清都 端午 宴清都 舟夜,用庐蒲江韵 宴清都 饯提控令史林君瑞 宴清都(饯明远兄县丞荣满赴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齊字旁的字 下车未几 水字旁的字 片字旁的字 佚获 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逐影吠声 冰炭不投 天下归心 包含槛的词语有哪些 贫懦 包含越的词语有哪些 团转 还开头的成语 糹字旁的字 里应外合 一床两好 欠字旁的字 口是心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