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陶神释》

时间: 2025-05-04 12:19:19

诗句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9:19

原文展示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白话文翻译

这两位(陶渊明与老子)本来与我无关,最初是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有所牵连。岂只因年老而衰败,心中念念不如往日。知道你不是坚硬的金石,怎么能长久依附于你呢?不要听从老君的话,也不要使用佛教的言辞。仙山和佛国,终究恐怕没有真实存在的地方。我非常想要追随陶渊明,移居到酒中生活。醉醒之后终有尽头,未必能逃出所有的法则。平生追逐儿时的游戏,处处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到哪里去,人人都聚集观看,指指点点生出毁誉。如今只需一把火,所有的好恶都被焚烧殆尽。既没有负担的劳累,也没有盗贼的恐惧。孔子晚年才明白,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思虑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子:指陶渊明和老子。
  • 著:因缘、关联。
  • 念念:心中所想。
  • 非金石:比喻人性柔软,不如金石那般坚硬。
  • 托附:依托。
  • 仙山与佛国:传说中的理想境界。
  • 移家:迁居。
  • 酒中住:追求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 诸数:世俗法则。
  • 平生逐儿戏:一生中追求的不过是一些游戏。
  • 生毁誉:世人的评价。
  • 一弄火:比喻消除世俗的好恶。
  • 仲尼:指孔子。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与饮酒自乐著称。
  • 老君:指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 佛国:佛教理想中的世界。
  • 仲尼:孔子的号,晚年对世事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多样,尤以豪放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关注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和陶神释》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政治失意、被贬谪之际。此时的他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中体现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达了他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陶神释》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追慕与自我反思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诗中,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与对自然生活的渴望。开篇即以“二子本无我”揭示了人我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接着,诗人提出对老子与佛教言辞的质疑,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他渴望追随陶渊明,移居酒中,过一种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象征着对世俗纷扰的逃离。然而,醉醒之后,他意识到这一切终有尽头,不能逃避世俗的法则,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最后,苏轼感叹孔子晚年的觉悟,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思虑不必过于繁重,活得简单、自在才是最终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出苏轼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逍遥自在的渴求,也有对世俗纷争的无奈,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指陶渊明与老子本与我无关,受外物影响才有所牵连。
  •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不仅因老而衰,心中想法也不如往日。
  •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明白你不是金石般坚硬,怎么能长久依附?
  •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不要听从老子的话,也不要用佛教的语句。
  •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理想的仙山和佛国,恐怕是虚幻的。
  •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非常想要追随陶渊明,过隐逸的酒中生活。
  •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醉醒总有结束,未必能逃避世俗法则。
  •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一生追逐的不过是游戏,留下足迹。
  •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到处人们聚集观看,指指点点生出评价。
  •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只需一把火,所有的好恶都焚烧。
  •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无负担的劳累,也没有匪盗的恐惧。
  •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孔子晚年才明白,世上有何值得思虑的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将理想与现实、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突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如“所至人聚观”,赋予人以主动性,表现出社会对个体的关注。
  • 隐喻:以“弄火”象征消除世俗的好恶,展现内心的解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倡导简单、真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子:象征理想的人生选择。
  • 酒:象征放松与逍遥,隐逸的生活。
  • 火:象征消除世俗纷争的力量。
  • 仙山与佛国:象征理想的境界与向往。
  • 仲尼:象征智慧与人生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子”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与老子
    B. 苏轼与李白
    C. 孔子与孟子

  2. 诗中提到的“酒中住”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渴望

  3.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中的“火”象征什么?
    A. 知识的力量
    B. 消除世俗纷争
    C. 财富的象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终南山》: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苏轼的《和陶神释》通过对陶渊明的追慕,展现出更为复杂的内心挣扎;而陶渊明的《饮酒》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二者在风格与情感上各有千秋。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哭无逸兄三首 其二 哭无逸兄三首 其一 朱濠州挽词二首 其二 朱濠州挽词二首 其一 七夕书事 萤火 暮春久雨 春寒 观棋 莫莫堂新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回文织锦 烛武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青字旁的字 垒栅 肃督 愚者一得 还付 高字旁的字 吃苦耐劳 斤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薄唇轻言 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歪谈乱道 摇头摆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