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7:16
《洞仙歌 其三》
凉波下上,有罗云碧绉。
一朵莲花便香透。
记闹红双舸,惨绿单衫,
当日个曾赋佳人雪藕。
蘋乡清绝处,比似江南,
只少沿堤水杨柳。
认得旧文鸳,照影年年,
怕不等秋风先瘦。
向烟雨中间听菱歌,
问归计何时,五湖三亩。
在凉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云彩悠然飘浮。
一朵莲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我记得那热闹的双桨红船,
和那惨淡的绿色衣裳,
曾在那一天赋诗给美丽的姑娘,如雪的藕。
在这清幽的水乡,
比起江南,唯独缺少那沿堤的杨柳。
我认得那旧时的鸳鸯,年年映照着我的身影,
担心秋风未至我就先瘦了。
在烟雨朦胧中倾听菱歌,
不知何时才能归去,五湖三亩。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易顺鼎,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写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水乡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清代,正值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时期,诗人通过对水乡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洞仙歌 其三》是易顺鼎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优雅的意境。诗人在开头通过“凉波下上,有罗云碧绉”勾勒出一幅水乡的画面,营造出清凉而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以“莲花便香透”传递出自然界的纯净和美好,莲花的香气象征着高洁与美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在描写中,诗人回忆起过去美好的时光,“记闹红双舸,惨绿单衫”,通过对色彩的细致描绘,展现出生活的热闹与多彩。在这里,红色的船和绿色的衣衫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青春与活力。
而后,诗人转向对比的手法,提到“比似江南,只少沿堤水杨柳”,表达了对水乡的怀念和对江南美景的向往。通过“认得旧文鸳,照影年年”,诗人表达出对往昔情感的深切怀念,似乎在追溯那些年少轻狂的爱情故事。
诗的结尾,“向烟雨中间听菱歌,问归计何时,五湖三亩”,更是引人深思,诗人似乎在思索归去的时机,隐含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整体上,这首诗以其柔美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独特感悟。
逐句解析:
“凉波下上,有罗云碧绉。”
描绘出水面凉爽的波纹和轻盈的碧云,营造出清新宜人的自然景象。
“一朵莲花便香透。”
通过莲花的香气,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与清新。
“记闹红双舸,惨绿单衫,”
回忆往昔的热闹场景,色彩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当日个曾赋佳人雪藕。”
追忆与美丽女子的往事,传达出对爱情的怀念。
“蘋乡清绝处,比似江南,”
将水乡与江南进行对比,表达对美景的向往。
“只少沿堤水杨柳。”
说明水乡的美丽却缺少江南特有的风景。
“认得旧文鸳,照影年年,”
旧时的情感依然萦绕心头,年年回忆。
“怕不等秋风先瘦。”
担忧时光流逝使自己先行衰老,表达了一种对时间的无奈。
“向烟雨中间听菱歌,”
在朦胧的烟雨中聆听菱角的歌声,增添了诗的意境。
“问归计何时,五湖三亩。”
诗人感慨归去的无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水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爱情的眷恋,折射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未来归去的期待,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凉波”是指什么?
a) 清凉的波浪
b) 温暖的阳光
c) 风和日丽
诗人对江南的描述中,缺少什么景象?
a) 碧水
b) 杨柳
c) 山峦
“认得旧文鸳”中的“文鸳”指的是什么?
a) 鱼类
b) 情侣
c) 书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易顺鼎的《洞仙歌 其三》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水乡的自然景色,而李白则以豪放的笔触展现壮丽山川。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均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