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时间: 2025-05-01 01:21:54

诗句

结发逐鸣鼙,连兵追谷蠡。

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

故府旌旗在,新军羽校齐。

报恩身未死,识路马还嘶。

列嶂高烽举,当营太白低。

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截海取蒲类,跑泉饮鸊鹈。

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1:54

诗词名称: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作者: 李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结发逐鸣鼙,连兵追谷蠡。
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
故府旌旗在,新军羽校齐。
报恩身未死,识路马还嘶。
列嶂高烽举,当营太白低。
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截海取蒲类,跑泉饮鸊鹈。
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


白话文翻译:

我结发时便追随鸣鼙的号角,连绵的军队追赶着敌人。
山川之间搜寻伏匿的敌人,铠甲上覆盖着厚厚的犀牛皮。
故府的旌旗依然在,新军的军校齐整而立。
我未死便要报恩,熟悉的路上马儿仍在嘶鸣。
高耸的山峦上火烽升起,营地却低于太白山。
平定边疆的七尺长剑,封存的信物是一丸泥土。
截断海洋去捕鱼,奔向泉水饮鸊鹈。
在汉朝的朝廷中我被重用,继续前往五原的西部。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发: 指年轻时的发髻,这里强调年轻和追随。
  • 鸣鼙: 战鼓声,表示出征的声音。
  • 重犀: 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象征坚固和防护。
  • 旌旗: 军队的旗帜。
  • 羽校: 指军校或训练的军队。
  • 识路: 了解道路,熟悉环境。

典故解析:

  • 太白: 指太白山,象征高耸之地,通常与军事战略相关。
  • 汉庭: 指汉朝的朝廷,反映了国家的权威和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约748年-829年),字叔玉,唐代诗人,曾任职于边疆,诗风豪放,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益即将赴渭北使府任职前夕,表达了他对战斗的热情与对故人的留恋。


诗歌鉴赏:

李益的《再赴渭北使府留别》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诗中通过描绘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报国的执着与勇气。开头两句“结发逐鸣鼙,连兵追谷蠡”直接引出诗人出征的背景,表达了他年轻时就追随战斗的决心。接着,诗人描绘了战场的情景,山川搜寻敌人,铠甲重如犀,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

在表达对故府的眷恋时,“故府旌旗在,新军羽校齐”展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与现状的认可,显示出一种对变迁的感慨。最后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壮志与不屈,表达了他希望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效力的决心。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上均显得高亢激昂,李益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希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发逐鸣鼙: 年轻时跟随号角出征,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2. 连兵追谷蠡: 大军如潮水般追赶,展现了战斗的场面。
  3. 山川搜伏虏: 在山川之间寻找敌人,体现出军人的责任感。
  4. 铠甲被重犀: 铠甲的坚固象征士兵的勇敢和防护。
  5. 故府旌旗在: 对故地的眷恋,展现归属感。
  6. 新军羽校齐: 新军的整齐,显示出士气高昂。
  7. 报恩身未死: 表达了未死之前仍要报国的决心。
  8. 识路马还嘶: 熟悉的道路,回首往昔,情感深厚。
  9. 列嶂高烽举: 高耸的山峦上升起烽火,象征警报和战斗。
  10. 当营太白低: 形势的紧迫与危险。
  11. 平戎七尺剑: 指征战的武器,象征勇武与责任。
  12. 封检一丸泥: 作为信物,反映了对故土的情感。
  13. 截海取蒲类: 描绘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与对生命的尊重。
  14. 跑泉饮鸊鹈: 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
  15. 汉庭中选重: 表达自己被重用的自豪感。
  16. 更事五原西: 继续为国奉献的决心,展现诗人的坚定意志。

修辞手法:

  • 比喻: “铠甲被重犀”比喻坚固的武器。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 夸大了战斗的场景,表现了士兵的英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益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故土的眷恋,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鼙: 战争的号角,象征出征与战斗。
  • 铠甲: 保护士兵的装备,象征勇气与防护。
  • 旌旗: 代表军队的荣誉与归属感。
  • 烽火: 传递紧急消息的信号,象征战争的紧迫性。
  • : 代表着战士的忠诚与行旅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结发逐鸣鼙”意指什么?

    • A. 年轻时的爱情
    • B. 出征的决心
    • C. 乡愁
  2. “铠甲被重犀”中的“重犀”主要象征:

    • A. 战斗的残酷
    • B. 士兵的勇敢
    • C. 保护的坚固
  3. 诗中提到的“故府旌旗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望
    •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李益的《再赴渭北使府留别》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士人的豪情。李益关注的是出征的责任与爱国情怀,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 《李益诗文集》

相关查询

石鼓歌 谏迎佛骨表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送李愿归盘谷序 条山苍 原道 原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晚春二首·其一 杂说四·马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言字旁的字 济济彬彬 包含集的词语有哪些 爻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字 重侍下 陈平分肉 克汗 草率将事 欺人太甚 能文善武 包含顾的成语 老奶奶 金字旁的字 风瘵 魚字旁的字 巍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