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28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一作李端诗)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
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
别叶传秋意,回潮动客思。
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
向东望去,太阳在扶桑升起,不知何年才能到达那里。
一只小船在雨露中行驶,滔滔江水隔断了华夏与夷族。
浩荡的风远远吹来,空中的鸟儿飞得迟缓。
长长的波浪静静地映着云月,孤岛上宿营的旗帜独自飘扬。
离别的树叶传递着秋天的情意,潮水回转引起了游子的思绪。
大海无旧路可寻,何处可以问起往日的时光。
作者介绍:李益,唐代诗人,字贞白,号青山,生于今陕西省,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离别之情。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正值朝廷与新罗的外交关系日益紧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使新罗的中丞的祝福与不舍之情。
李益的《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出深沉的思乡与离愁。开篇以“东望扶桑日”引入,既表明了友人出行的方向,又暗示了前路的遥远与艰难。诗中“片帆通雨露”描绘了旅途中孤独的景象,反映出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
随着诗的推进,李益通过“浩渺风来远”与“虚明鸟去迟”描绘了无尽的海洋与空中的鸟,传达了离别后的孤独感与忧伤。而“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仿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距离和时光所隔断。
最后两句“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惋惜,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展现出李益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与不舍之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浓厚的离愁别绪。
诗词测试:
“东望扶桑日”中的“扶桑”指代什么?
“何处问前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益的离别情感与王维的送别诗相比,李益更加强调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而王维则更注重友谊的深厚情感。王维的诗中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而李益的作品则更多地呈现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