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3:2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3:25:18
咏史
作者:王昌龄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
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
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
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
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来到洛阳,看到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情景。他感叹自己才能平庸,未能为国分忧,心中惶恐不安。诗中提到“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显示出战乱的严重和社会的动荡。诗人自知责任重大,立志要勇敢面对时局,但又感到无能为力。通过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忧虑。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9),字少白,号少白,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咏史诗。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豪放的情怀和深刻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咏叹,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才华的自责。
《咏史》是王昌龄在历史动荡时期的感慨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的“荷畚至洛阳”设定了地理背景,诗人行走在洛阳,心中却充满沉重的思考。接下来的“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描绘了战乱的景象,暗示着国家的危机。诗人自愧才薄,未能为国分忧,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自责。后半部分则表现了诗人在危机中所抱的责任感,虽然面临严峻的时局,但依然希望能够有所作为。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斗争和对历史的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王昌龄作为历史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历史的沉重、国家的危机以及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测试:
王昌龄的《咏史》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诗中“豺狼”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对自己才能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咏史》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反映历史与个人命运的诗作。王昌龄着重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的个人责任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