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06
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
作者:苏轼
要知西掖承平事,
记取刘郎种竹初。
旧德终呼名字外,
后生谁续笑谈余。
昔李公择种竹馆中,
戏语同舍,
后人指此竹,
必云李文正手植。
贡父笑曰文正不独系笔,
亦知种竹耶?
时有笔工李文正。
成阴障日行当见,
取笋供庖计已疏。
白首林间望天上,
平安时报故人书。
李卫公北都童子寺竹,
寺僧日报平安。
这首诗的意思是:想要了解西掖的安定局面,就要记住刘郎最初种竹的事情。旧的美德已经不再仅仅是名字,后辈又能有谁继续传承这些趣谈呢?曾经李公择在他的竹子园中,和同伴们开玩笑,后来人们指着那里的竹子,肯定会说是李文正亲手栽种的。贡父笑着说文正不只会写字,他也懂得种竹子吗?那时有位笔工叫李文正。竹子成荫,遮挡了阳光,行人经过时自然会看到,采笋的事情已不再是我的心头所念。白发苍苍,在林间仰望天空,平安的书信寄给旧友。李卫公在北都的童子寺里也有竹子,寺里的僧人每日都在报平安。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在西省任职期间,诗中对竹子的描写不仅表露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隐含着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往事的追忆。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体现了苏轼对于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苏轼的《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诗的开头发出对西掖承平局面的感慨,带有一种怀旧与惋惜的情绪。诗中通过对竹子的种植暗示了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的延续,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刘贡父种竹的故事引导读者思考,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如何在后代中延续下来。
全诗结构严谨,前半部分通过对比和回忆,表现了对过去的追思;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洒脱与淡然。苏轼在诗中巧妙地将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读者对生活、友谊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竹子的种植与生长,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提到“刘郎”指的是谁?
A. 李文正
B. 刘贡父
C. 苏轼
D. 李靖
“成阴障日”中的“阴”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影子
B. 天空的云
C. 夜晚的黑暗
D. 大地的阴影
诗中提到的“白首”指的是什么?
A. 青年
B. 老年人
C. 孩子
D. 中年人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