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9:29
东池浮萍半黏块,
裂碧跳青出鱼背。
西池秋水尚涵空,
舞阔摇深吹荇带。
吾僚有意为迁居,
老守纵馋那忍脍。
纵横争看银刀出,
瀺灂初惊玉花碎。
但愁数罟损鳞鬣,
未信长堤隔涛濑。
濊濊发发须臾间,
圉圉洋洋寻丈外。
安知中无蛟龙种,
尚恐或有风云会。
明年春水涨西湖,
好去相忘渺淮海。
东池的浮萍半粘成块,
在碧水中跳跃的鱼背露出青色。
西池的秋水依然空灵,
荡漾的水面上荇草随风摇曳。
我的同僚有意迁到这里,
老守着这池水,哪能忍心去吃鱼肉?
纵横的鱼群争相跃出水面,
波澜初起,玉花似的水花四溅。
但只愁网具损坏鱼鳞,
不信长堤可以隔断波涛。
水波荡漾,须臾之间,
水面铺展,寻找着远方的水影。
谁知水中可能藏有蛟龙,
更恐怕会有风云聚会。
明年春水涨满西湖,
好去相忘于渺茫的淮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信及其他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放鱼》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他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该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秋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开头描绘了东池的浮萍和鱼的游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秋季的宁静与清澈。随着诗意的展开,西池的空灵与荇草的摇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对迁移的思考以及对鱼的珍惜,展现了他对生活琐事的深刻体会。
在表达感情时,苏轼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形成了诗歌的深层次意境。最后两句“明年春水涨西湖,好去相忘渺淮海”,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淡然与释然,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洒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又探讨了人对生活的态度。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传达出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的作者是?
“东池浮萍半黏块”中“浮萍”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