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9:41
和陶怨诗示庞邓
苏轼
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
在欢乐中总有乐趣,但在忧愁中却感到颓废。
陶渊明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安然度过了余生。
唉,我和您,创造的作品实在奇特。
人间少有适意之处,唯有回归耕田。
我曾经身处高位,现在却微不足道。
身心疲惫,卧在厚重的被褥中,心中忧愧无法入眠。
如今我住在破旧的茅屋里,常常要迁移住所。
在风雨中我安然入睡,黄叶满枕前。
宁愿写出怨恨的诗句,惨淡得如同孤烟。
只恨自己未能早悟,仍然推崇陶渊明的贤德。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在遭遇政治失意、生活困苦时写给庞邓二人的一首感慨之作,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在《和陶怨诗示庞邓》中,通过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追慕,折射出他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感慨。诗中表达了欢愉与忧愁的对比,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挣扎。开篇的“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直白地表达了生活中乐与愁的交替,揭示了人们在欢乐中也常常感到孤独和忧伤。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陶渊明的例子,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市廛”一联,深刻反映了苏轼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叹息。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赞美与自我反思,构建了一个与世俗生活抗争的内心世界。诗的最后两句更是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顿悟与追悔,显示出一种深刻的智慧与人生的理性思考。这种感觉在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追慕,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在失意时的内心挣扎与追求安宁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对陶渊明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中的“孤烟”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