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7:27
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
——苏轼
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
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
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
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
在朝中,鸾鸟和鹭鸶自得其乐地飞翔,谁能相信边远地区的人会如此执着于射箭。
大家都觉得书生能射中靶心,真是令人惊讶,就像勇猛的将领善于分析文书一样。
我一边射箭,一边自嘲我并没有猿猴那样强壮的臂膀,但我却长久地思念能追逐飞鸟的骑兵。
看你身材高大,最适合学习这门技艺,想必你会像那些有长须的高手一样超凡脱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深受后世喜爱。
这首诗是在苏轼与好友子由(苏辙)之间的一次诗歌交流中创作的。苏轼以其高超的射箭技巧受到朋友的称赞,借此机会表达了对射箭和文才之间的联想,反映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谦逊态度。
《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是一首兼具豪情与幽默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中朝鸾鹭自振振”,以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接着,苏轼借用书生与将领的对比,表现出对射箭技艺的自谦与对朋友的赞美。通过“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他巧妙地将文才与武技相提并论,反映出两者的相互关联与价值。
接下来的句子“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表达了对自己射箭技艺的自嘲,尽管没有强壮的臂膀,仍然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对个人能力的谦虚态度让诗歌显得更为真实和亲切。
最后一句“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则传达了对朋友的期待和鼓励,期望他能在这门技艺上有所成就,超越常人。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激励,也是对自身理想的寄托,表现出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射箭技艺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个人才能的谦逊态度及对朋友的期望,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穿杨自笑非猿臂”中的“穿杨”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髯羽”象征什么?
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与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这首诗,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