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3:08
火云烧空无处避,深入山林屏幽翳。
松声竹影差可人,高枕石头眠薜荔。
矇松欲堕无何乡,奇痒爬搔纷芰制。
{甍下换羽}{甍下换羽}黑子着两股,劣视焦螟何琐细。
苍头在旁具言状,谓特可憎是为呐。
书飞夜息繁有徒,胚胎郁蒸育芜蘙。
使彼为虺蛇之螫,则已焚於伯益之熭。
惟其一蚊之睫有余栖,九牛之毛不足计。
故虽离朱莫睹其翼而善飞,{遞辶换角左边}俞弗闻其声而工噬。
盖天地万生,其么麽微眇未有尔若者。
而小则抓麻姑之爪,甚或疥疡医之齐。
岂非族虽微而猥多,形易潜而叵测。
吁嗟先生归休乎,物固有时姑小憩。
蚊蠛蠓,满乾坤,可奈渠何苦拥袂。
一叶秋,群动闭,呐何之兮岂其殪。
先生於时,融融泄泄。
半枕风清,千山月霁。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3:08
《憎蚋》
作者:方岳〔宋代〕
火云烧空无处避,深入山林屏幽翳。
松声竹影差可人,高枕石头眠薜荔。
矇松欲堕无何乡,奇痒爬搔纷芰制。
甍下换羽甍下换羽黑子着两股,劣视焦螟何琐细。
苍头在旁具言状,谓特可憎是为呐。
书飞夜息繁有徒,胚胎郁蒸育芜蘙。
使彼为虺蛇之螫,则已焚於伯益之熭。
惟其一蚊之睫有余栖,九牛之毛不足计。
故虽离朱莫睹其翼而善飞,递辶换角左边俞弗闻其声而工噬。
盖天地万生,其么麽微眇未有尔若者。
而小则抓麻姑之爪,甚或疥疡医之齐。
岂非族虽微而猥多,形易潜而叵测。
吁嗟先生归休乎,物固有时姑小憩。
蚊蠛蠓,满乾坤,可奈渠何苦拥袂。
一叶秋,群动闭,呐何之兮岂其殪。
先生於时,融融泄泄。
半枕风清,千山月霁。
在火云烧空的天气中,没处可避,只能深入山林中寻找幽静的地方。松树的声音和竹子的影子尚可与人相伴,我在石头上高枕而眠,周围被薜荔缠绕。
恍惚间似乎快要堕入无尽的乡野,奇痒的感觉让我不停地抓挠。屋檐下换了羽毛的黑色小虫,竟然比焦虫更让我厌恶。
苍头(苍蝇的一种)在旁边叽叽喳喳地说,特别可憎的就是这个。夜晚书斋里飞舞的虫子真是繁多,似乎正在孕育着什么。
假如它们变成蛇的毒刺,就像伯益所焚烧的火焰那样炽热。即便是一只蚊子的翅膀也能栖息,九牛之毛也算不值一提。
虽然我离朱红的地方远,但看不到它们的翅膀,却能听到它们的嗡鸣声在耳边响起,像是无处不在的噬咬。
天地万物生灵,何其微小,竟然没有如此可憎的存在。而小虫则像麻姑的爪子,甚至能引发疥疮。
难道不是因为它们虽然微小却数量庞大,形状容易潜伏而难以测量吗?
唉,先生,您还是回去吧,万物本有其时节,姑且小憩一下。
蚊虫满天飞,究竟该如何忍受它们的烦扰?
一片秋叶,万物静寂,呐喊是什么,难道是要被摧毁?
在这样的时刻,轻松而又惬意;我半躺在清风中,千山的明月在眼前闪烁。
方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风格独特的诗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人情的细腻观察。
《憎蚋》写于方岳生活的一个特定环境中,可能是他在山林中静养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蚊虫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微小生物的厌恶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中的脆弱与无力。
《憎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微小生物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描绘了烈火和山林的对比,暗示人在大自然中无处可逃的孤独感。随着诗的展开,蚊虫的烦扰成为了焦点,作者通过对这些微小生物的厌恶,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烦恼的无奈与抗拒。诗中提到的“苍头”和“蚊蠛蠓”,不仅仅是虫子,更是生活中琐碎之事的象征。方岳通过这些细节,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类脆弱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借用自然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感触,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自然中的微小生物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与生活。方岳通过对蚊虫的厌恶,反映出人们对生活中琐碎烦恼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提到的“苍头”指的是哪种生物?
A. 蚊子
B. 苍蝇
C. 蜻蜓
D. 蜜蜂
诗中提到的“薜荔”是一种什么植物?
A. 草本植物
B. 攀援植物
C. 木本植物
D. 水生植物
方岳对生活中的哪些微小生物表示厌恶?
A. 蜻蜓
B. 蝴蝶
C. 蚊虫
D. 蜜蜂
方岳的《憎蚋》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方岳更注重微小生物的影响,表达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而陆游则更多地反映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