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人之渤海》

时间: 2025-04-29 18:18:05

诗句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18:05

原文展示

送人之渤海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位于国家东北角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朝代每天都在发展。大海的力量似乎永远无法耗尽,海上的风总是温和而柔软。山中隐藏着妖怪的居所,水中混杂着巨鳌的唾液。诗人祝愿朋友能够去吴地,然而归来的时候不要隔得太久。

注释

  • 国之东北角:指的是渤海区域,象征一个地理位置。
  • 海力浸不尽:海的力量似乎无穷无尽,暗示自然的伟力和辽阔。
  • 夷风:即外族的风,象征文化的交流和包容。
  • 罗刹宅:罗刹是指妖怪,暗指山中隐藏的邪恶力量。
  • 巨鳌涎:巨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巨大生物,暗指神秘和威胁。
  • 吴乡子:指的是诗人或朋友的故乡,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字子休,号天禄。贯休的诗歌以清新、幽默见长,常有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人之渤海》是一首描写分别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渤海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以及隐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感的深厚。开头的“国之东北角”不仅具体指向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历史和文化的交融。接着,诗人通过“海力浸不尽”和“夷风常宛然”传递出一种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温和,暗示着友人即将踏上的旅途将会是丰富而美好的。

诗中“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同时也隐喻了友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这种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贯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最后一句“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则是对友人的期望,寄托了对友人归来的热切盼望,展现了浓厚的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情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描绘了渤海一带的国度,说明该地的繁荣。
    •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自然界的壮丽与温和并存,象征着和平与繁荣。
    •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暗示着旅途中的挑战与神秘,给人以警示。
    •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团聚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的力量比作永恒的力量,体现了自然的伟大。
    • 拟人:夷风被描述为“常宛然”,赋予其人性,增添温暖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添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广阔与力量,代表着旅途的无限可能。
  • :隐喻着挑战与艰难,暗含对未知的警示。
  • 夷风:象征着文化的交流和友好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罗刹宅”主要指的是: A. 人的住所
    B. 妖怪的居所
    C. 神仙的住所
    D. 国王的宫殿

  2. 诗人希望友人: A. 永远留在渤海
    B. 回到吴乡
    C. 不再相见
    D. 留在山中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送友人》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贯休的送别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但王维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而贯休则将文化与地理特征结合得更为紧密,各有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贯休诗文研究》

相关查询

天赐白 解语花·风销焰蜡 还京乐·禁烟近 虞美人·淡云笼月松溪路 长相思 望江南(大石咏妓)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红窗迥(仙吕) 丁香结(商调) 下帷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据义履方 韭字旁的字 罇罍 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狂风大作 御蝉香 追风逐电 碻车 小字头的字 卖结尾的成语 靣字旁的字 杨雀衔环 茶礼 迎风冒雪 三框儿的字 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降志辱身 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