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3:36
击鼓求亡益是非,木中生火更何为。
吾师别是醍醐味,不是知心人不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敲鼓呼唤亡者,究竟有什么好处与坏处呢?在木头中点燃火焰又有何意义?我的老师的教导如同醍醐般的甘美,不是知心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醍醐”在佛教中常用来指代真理的深邃与甘美,象征着一种极致的智慧与内涵,只有深入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真义。
贯休,唐代诗人,号称“贯休禅师”,他是一位著名的禅宗高僧,生于公元830年,卒于883年。贯休在诗歌创作上,多受禅宗思想影响,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融入哲学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化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师道的思考,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冷淡与对真理的追求。
贯休的《禅师》在短短数句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首句“击鼓求亡益是非”,诗人以敲鼓唤亡的意象,隐喻人们对生死的执念与对名利的追逐,质疑这种行为究竟有什么意义。接下来的“木中生火更何为”,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们在世俗中追求虚无的行为,仿佛在木头中生火,既不能持久也无实际意义。
“吾师别是醍醐味”,转折之中,诗人表达了对师父教导的珍视与向往,认为这种智慧的教诲如同醍醐般甘美,却难以为普通人所理解。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世俗与真理、虚妄与智慧的对立,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禅意。贯休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内心的探索,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禅师的独特视角。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行为的反思与对智慧的追求,强调真正的理解与智慧需要内心的契合与深刻的体悟。
诗中“击鼓求亡”意指什么?
“吾师别是醍醐味”中的“醍醐”代表什么?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以下哪个主题?
贯休《禅师》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