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2: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2:13:38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
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船只鸣响着进入山口,轻舟在河岸徘徊。
仍然想念江陵的阵势,心中犹豫着下水的将士。
岸边回旋的帆影急促,风逆流而来鼓声缓慢。
浮萍沾湿了兰舟的桨,林间花朵拂动了桂旗。
弓声响起,苍鹰俯落,剑影闪动,白猿悲鸣。
芳香的树木吟唱羌笛,幽静的竹林传来楚歌。
全军都有胜利的策略,但在明朗的时机却没有战争。
寄托谢意于山东的妙计,长缨自欺自愚。
作者介绍:李峤(约 694年-762年),字君房,唐代诗人,曾任地方官,后为朝廷的检校。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山水、时事和边关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峤外出时的舟行途中,描写了他对战事的思考以及对胜利的期待。诗中流露出对江陵的怀念,隐含着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通过船行的视角描绘了诗人对战争、对胜利的思考。诗的开头“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展现了宁静的水路与船只起航的景象,象征着旅途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句则表现出诗人对战事的惦念,尤其是“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透露出对历史战役的回忆和对未来战斗的迷茫。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船行过程中遇到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岸边的帆影和鼓声的对比,暗示了行程的急迫与静谧之间的矛盾。此外,诗中提到的“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不仅增添了诗的音乐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到“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忧虑:尽管有策略,但在适合出征的时机却无奈等待,这反映出战争的无常与复杂。结尾的“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则显示出一种自我反思,似乎在质疑自己的决策与判断。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体现在自然景象与战事之间的张力,拟人则在“芳树吟羌管”中体现,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该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战争的无常和诗人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历史的追思,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智者的敬仰。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江陵”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西
B. 湖北
C. 四川
D. 河南
诗中“长缨”主要指什么?
A. 船
B. 战斗的工具
C. 美好的象征
D. 无意义的自欺
“岸回帆影疾”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急迫
B. 平静
C. 忧伤
D. 自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