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3:22
题清虚庵皇甫真人坦之隐居
作者:李塾 〔宋代〕
宝墨光分眄禁春,超然晏坐寂怡神。
力辞汉殿从游乐,乞得康庐自在身。
黄屋记曾参扈从,白衣犹忆指山人。
恐虚立马前宵梦,柱下无材忝世臣。
这首诗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超脱。作者在春日的明媚光辉中,心灵悠然自得,远离了汉代的繁华宫殿与游乐,渴望能够在康庐的隐居中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曾经陪伴过曾参的黄衣深藏记忆,而如今仍然怀念那位指山的白衣高人。最后,诗人感慨自己的虚无,担心在梦中迷失自己,面对此生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羞愧。
作者介绍:李塾,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社会上流行隐逸思想,许多文人纷纷选择隐居以逃避官场的纷扰。李塾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时士人的理想和情怀。
李塾的《题清虚庵皇甫真人坦之隐居》以其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而超然的世界。诗中前两句描绘了春日的明媚与诗人心境的安宁,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诗人力图摆脱世俗的纷扰,向往那种如康庐般的自在,体现了士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
接着,作者提及曾参和指山人,既是对古代贤人的追慕,也是自我反思的表现。曾参作为孔子的忠实弟子,象征着仁义和道德,而指山人则代表着超然物外的隐士精神。这种历史的回溯,增强了诗的深度,使其不仅仅是对隐居的向往,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最后两句则道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忧虑,立马于梦与现实之间,感受到一种虚无与羞愧。整首诗在宁静与忧思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令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思考的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隐居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处境的反思。诗中透出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康庐”象征什么?
诗人对“曾参”的回忆代表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