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5:36
始渡罗阳水历诸峰
作者: 李云龙 〔明代〕
夙龄慕名山,心常恋仙阙。
及此释尘鞅,清秋驾言发。
沿溪行必尽,陟岭力务竭。
飞泉既汹涌,连峰复嵂崒。
槎枒石门邃,欹侧苔径滑。
花明逢洞口,木落见山骨。
谷静猿啸悲,云深飞鸟没。
优哉山水都,信矣仙灵窟。
餐彼岭上霞,弄此松下月。
灵襟日潇洒,坐见生绿发。
寄谢赏心人,毋令蕙草歇。
从小便向往名山,心中常常恋慕仙境的殿阙。
直到此时放下尘世的羁绊,清秋时节我驾船出发。
沿着溪水行走必定到尽头,爬上山岭的力气也将耗尽。
飞流的泉水奔涌而下,连绵的山峰更是高耸入云。
木桩石门幽深,斜倚的苔藓小径滑溜。
花开正逢洞口,树木凋零透出山体的骨架。
山谷静谧中猿猴啼叫悲伤,云层深处飞鸟消失无踪。
真是山水的优雅之地,确实是仙灵的隐居之所。
我在山岭上享用霞光,在松下玩赏明月。
心情舒畅,坐看绿草生发。
特此寄托谢意于赏心人,希望不要让蕙草凋零。
作者介绍:李云龙,明代诗人,生平不详,所作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他的作品常体现出一种洒脱的个性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清秋的日子,作者在游历山水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写下此诗以抒发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潮流。
这首诗以游历山水为主题,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开篇即从个人情感入手,表达了自幼对名山的向往。诗人在经历了世俗的纷扰后,选择放下尘世的羁绊,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清雅。诗中描绘了沿溪而行、登山的艰辛,但在艰辛中又感受到飞泉汹涌、山峰嵒崒的壮丽景色,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愉悦。
随着诗句的深入,描绘的细节更加生动,石门幽深、苔径滑溜、花明洞口,一系列的自然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诗人通过猿啸、云深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索,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世的沉思。最后,诗人以“寄谢赏心人”结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整体上,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夙龄慕名山,心常恋仙阙。
表达了从小向往名山,心中常常向往神仙居住的地方。
及此释尘鞅,清秋驾言发。
到了此时,放下了世俗的羁绊,在清秋的季节里启程出发。
沿溪行必尽,陟岭力务竭。
沿着溪水行走必将走到尽头,攀登山岭的力量也将耗尽。
飞泉既汹涌,连峰复嵂崒。
飞流的泉水奔涌而下,连绵的山峰高耸入云。
槎枒石门邃,欹侧苔径滑。
木桩石门显得幽深,斜倚的苔藓小道滑溜。
花明逢洞口,木落见山骨。
花开正逢洞口,树木凋零露出山体的骨架。
谷静猿啸悲,云深飞鸟没。
山谷静谧中猿猴啼叫显得悲伤,云层深处飞鸟消失无踪。
优哉山水都,信矣仙灵窟。
真是山水的优雅之地,确实是仙灵的隐居之所。
餐彼岭上霞,弄此松下月。
我在山岭上享用霞光,在松下玩赏明月。
灵襟日潇洒,坐见生绿发。
心情舒畅,坐看绿草生发。
寄谢赏心人,毋令蕙草歇。
特此寄托谢意于赏心人,希望不要让蕙草凋零。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美好情感的寄托,体现了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云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仙阙”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毋令蕙草歇”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云龙的《始渡罗阳水历诸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云龙更注重个人心境的表达,而王维则强调山水的静谧与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但风格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