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竹枝歌》

时间: 2025-05-02 12:24:38

诗句

巴子城荒非昔人,公孙何处问遗民。

千年惟有武侯碛,留与踏歌行早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4:38

原文展示:

竹枝歌
作者: 孙嵩 〔宋代〕

巴子城荒非昔人,
公孙何处问遗民。
千年惟有武侯碛,
留与踏歌行早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巴子城的荒凉,已不是昔日的繁华;公孙(即公孙策)在哪里去打听那些遗留下来的百姓呢?千年来,只有武侯碛的沙土依然存在,留给人们在早春时踏歌吟唱。

注释:

  • 巴子城:即巴子城,位于今四川省,历史悠久,曾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 公孙:这里指的是公孙策,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强调对遗民的关怀。
  • 武侯碛:指的是与诸葛亮(武侯)相关的地名,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记忆。
  • 踏歌:指边走边唱,表示一种欢快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嵩(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语言清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南北朝之后的社会变迁之际,诗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对往昔繁华的追思,表达了对遗民的关怀。

诗歌鉴赏:

《竹枝歌》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巴子城荒凉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巴子城荒非昔人”,直接点明了城池的衰败,令人感到时光的无情。接着,诗人提到公孙策的身影,似乎在询问那些失去家园的遗民,体现出对民生的关心与思考。

“千年惟有武侯碛”一句,突出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感。尽管人去楼空,唯有这片土地仍在,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淀。同时,提到“留与踏歌行早春”,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尽管历史的沧桑仍在,但生活依旧要继续,带着对往昔的怀念,踏歌而行。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巴子城荒非昔人:巴子城如今荒凉,不再是昔日的繁华景象。
    • 公孙何处问遗民:公孙策在哪里寻问那些失去家园的百姓?
    • 千年惟有武侯碛:千年来,只有与诸葛亮相关的武侯碛依然存在。
    • 留与踏歌行早春:这片土地留给人们在春天时节歌唱。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现今荒凉,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踏歌”一词生动形象,寓意了生活的继续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情的关怀,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巴子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类文明的变迁。
  • 公孙:代表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民生的关注。
  • 武侯碛:象征着历史的存续和文化的传承。
  • 踏歌:象征着生活的乐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巴子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河南
    • C. 湖南
    • D. 江苏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公孙”是指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无情感慨。 (对/错)

答案

  1. A
  2. 公孙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但更加强调豪情壮志,而《竹枝歌》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情的关怀。
  • 《春望》:都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竹枝歌》在个人情感上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竹枝歌》的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再泛百泉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六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五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四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三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二 过华清宫浴汤泉 其一 偕朱非二汪以虚段徽之雨中投兴教寺望南山 其三 偕朱非二汪以虚段徽之雨中投兴教寺望南山 其二 偕朱非二汪以虚段徽之雨中投兴教寺望南山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豆字旁的字 包含畋的词语有哪些 税法 安居乐俗 饕湎 累世通好 言近旨远 热心苦口 日字旁的字 木木樗樗 頁字旁的字 蕃国 包含辏的词语有哪些 糸字旁的字 明珠弹雀 军幕 饥结尾的成语 两点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