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偈三首》

时间: 2025-05-07 07:09:50

诗句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这里见得,黄面瞿昙。

隐身无地,其或渺漫。

不分照雇,眉毛鼻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9:50

原文展示:

偈三首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这里见得,黄面瞿昙。
隐身无地,其或渺漫。
不分照雇,眉毛鼻孔。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观察自身的真实状态,观察佛陀也是如此。
在这里见到了,黄面佛陀释迦牟尼。
他的身影隐匿无处,或许是渺小而广泛。
没有分别的照亮,眉毛和鼻孔都是如此。

注释:

字词注释:

  • 观身实相:观察自己真实的状态。
  • :指佛陀,这里指释迦牟尼佛。
  • 瞿昙:释迦牟尼的姓氏,意为“黄面”。
  • 隐身无地:隐没于无形之中。
  • 渺漫:渺小而广泛,形容无处不在。
  • 不分照雇:没有分别地照亮,说明一种平等的状态。

典故解析:

  •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代表智慧与觉悟。
  • 观身:出自佛教修行中对自身的观察,强调自我反省和觉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如,宋代著名僧人,擅长诗词,主张通过诗歌传递佛教思想,探索自我与宇宙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佛教兴盛的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自我、佛陀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对自我和佛教哲理的深入理解。开篇“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直接明了地揭示了诗人对自我与佛的观察相通的观点,强调了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佛陀之间的关系。接着“这里见得,黄面瞿昙”中的“黄面”不仅是对佛陀的描绘,更是对其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诗中强调“隐身无地”,体现了佛教对形而上学的关注,表明佛法无处不在,难以捉摸,如同宇宙的无垠。最后一句“不分照雇,眉毛鼻孔”,则以极其平易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平等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意的探讨。

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反映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进而激发对自身及世界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观身实相:强调自我观察的重要性。
  • 观佛亦然:将自我观察与佛陀的观察相提并论,暗示佛教的启示。
  • 这里见得,黄面瞿昙:具体化佛的形象,结合具体的文化符号。
  • 隐身无地,其或渺漫:强调佛法的无处不在和深奥。
  • 不分照雇,眉毛鼻孔: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生命的平等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陀的形象与自我观察相类比。
  • 对仗:如“隐身无地”和“渺漫”,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佛陀的形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察与佛教智慧的结合,强调每个人都能通过内心的觉察达到与宇宙的和谐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自身:象征个体的内心世界。
  • 佛陀:象征智慧与觉悟。
  • 黄面:文化中对佛陀的具体化象征。
  • 隐身无地:象征佛法的无形与广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身实相”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
    A. 看
    B. 观察
    C. 理解
    D. 学习

  2. “黄面瞿昙”指的是哪个佛陀?
    A. 阿弥陀佛
    B. 释迦牟尼
    C. 文殊菩萨
    D. 观音菩萨

  3. 诗中“隐身无地”的意思是?
    A. 藏在某个地方
    B. 无处不在
    C. 很小
    D. 看不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性与真实。
  • 《无门关》:对禅宗哲学的深入讨论。

诗词对比:

  • 比较释道如的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均探讨了生命的哲学,但释道如更侧重内心的观察,而白居易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
  • 《禅宗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小红桃脸花中笑 花心动·偏忆江南 菩萨蛮(冬) 菩萨蛮(秋) 菩萨蛮(夏) 八宝妆 山行 生日潼关述怀 游禹门寺观瀑 莒溪耕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支字旁的字 当今 拙恶 丨字旁的字 筑室反耕 左枝右梧 包含府的成语 攞袖揎拳 龍字旁的字 献诗 龙字旁的字 美芹之献 纤苛 节死 两小无猜 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