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9:40
大尖山下最佳处
林泉何处养疏慵,
准拟移家占一峰。
木未饱霜浓过夏,
水初收潦净于冬。
山阴白昼疑天雨,
潮响黄昏杂寺钟。
一事病夫犹当意,
茯苓根护万年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诗人思考着在哪里能够安静地生活。计划在某个山峰上安家,那里树木在秋霜来临之前还未饱满,水面在冬季的初期已经恢复干净。山阴的白昼似乎让人怀疑是天空在下雨,潮水的声音与寺庙的钟声交杂在黄昏时分。即使身为病人,心中仍有这样的理想,一根茯苓的根保护着万年的松树。
诗中提到的“茯苓根”在中医中常被视为养生保健的良药,象征着健康与长寿。诗人通过提及这种植物,表达了对健康长寿与安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马思赞,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诗风多以清新自然为主,常表现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尤其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隐居生活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大尖山下最佳处》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便以“林泉何处养疏慵”引入,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思考。后面的句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四季的变化,尤其是“木未饱霜浓过夏,水初收潦净于冬”,不仅传达了自然的清新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中提及的“山阴白昼疑天雨,潮响黄昏杂寺钟”,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野之中,感受到生活的诗意。最后一句“一事病夫犹当意,茯苓根护万年松”更是深化了主题,哪怕身处病弱,仍然对理想生活充满期待和追求,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安宁与健康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木未饱霜浓过夏”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特征?
“一事病夫犹当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诗中提到的“潮响黄昏杂寺钟”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