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折杨柳歌 其五》

时间: 2025-04-24 00:04:03

诗句

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

郎度孟津水,何时还故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0:04:03

原文展示:

折杨柳歌 其五
作者: 李攀龙 〔明代〕

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
郎度孟津水,何时还故乡。

白话文翻译:

我骑马出门,手中握着马鞭,
你却渡过孟津河,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注释:

  • 上马:骑上马。
  • 出门:离开家门。
  • 马鞭:用来驱使马的工具。
  • :指代诗中的对象,可能是情人或朋友。
  • 孟津:指的是孟津河,位于今河南省,是黄河的一部分。
  • 何时:什么时候。
  • 故乡:出生或生活的地方。

典故解析:

  • 孟津:孟津是历史上重要的渡口,许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诗篇,象征着离愁别绪。
  • 此诗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反映了古代人们在出行时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攀龙,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其作品常表现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恋,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离乡出游之际,表达了对亲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别的普遍感受。

诗歌鉴赏:

《折杨柳歌 其五》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开头“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描绘了骑行的动作和手持马鞭的场景,给人一种即将出发的紧迫感和决然之情。“郎度孟津水”则转而描写了对方的行踪,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仿佛在说,虽然我已经出发,但你却早已在渡河,象征着距离的拉远。最后一句“何时还故乡”,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带有浓厚的思乡情怀。

全诗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和对话,呈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思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李攀龙在此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生活细节相结合,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马出门去:展现了诗人出行的状态,暗示着离开的决心。
  2. 马鞭持与郎:暗示着对方或情人的陪伴,表达对彼此的依恋。
  3. 郎度孟津水:提到具体的地名,形成一种地理上的隔阂。
  4. 何时还故乡: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且直接。

修辞手法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展示了诗的韵律美。
  • 象征:孟津河象征着阻隔和离别,故乡则是归属感的象征。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离别的情景,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人们在旅途中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出行和自由。
  • 孟津水:代表着离别和阻隔。
  • 故乡:象征着归属和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郎”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诗人的爱人或朋友
    C. 诗人的马

  2. “何时还故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思念
    C.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孟津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旅行的开始
    B. 离别的阻隔
    C. 生活的安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夜泊牛津》中,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感伤,但相比之下,李攀龙的《折杨柳歌》更侧重于具体的离别场景,而李白则更多地描绘了孤独的夜景和对过往的回忆。两者都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但各有侧重与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掖省即事 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 送裴侍御赴 送楚丘曲少府赴官 相和歌辞。长门怨 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得时字) 秋思 逢入京使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北庭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冰释理顺 稽首再拜 鬲字旁的字 包含贿的词语有哪些 干字旁的字 隆备 乐乐陶陶 缶字旁的字 绣口锦心 不吝赐教 丘亭 挑么挑六 彑字旁的字 譺譺 气字旁的字 包含枉的成语 家人父子 包含拽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