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折杨柳》

时间: 2025-05-09 08:37:14

诗句

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8:37:14

原文展示:

折杨柳
作者: 晏铎 〔明代〕
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河桥边的残柳,树枝稀疏,仿佛在为行人送别。远方的羌族敌人并不知道这种萧条的情景,只是在月明之夜,笛声空荡荡地回响。


注释:

  • 河桥:指的是横跨河流的桥,常是人们来往的地方。
  • 残柳:形容柳树枯萎,失去许多枝条,象征凋零与离别。
  • 羌虏:指羌族及其族群,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有冲突。
  • 笛中吹:笛声在安静的夜晚显得尤为孤独,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铎,明代诗人,擅长写诗,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的场合,可能是在送别友人或亲人之际,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诗歌鉴赏:

这首《折杨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的开头“河桥残柳半无枝”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景象,柳树的残缺象征着离别的伤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多为行人赠别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柳树的残缺不仅是自然的凋零,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无奈。

后两句“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则将视角转向远方的羌族,他们对这种情感的无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幅画面中,羌虏的无关紧要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笛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寂,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涩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很强情感共鸣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河桥残柳半无枝”:描绘出河边柳树的萧条,暗示离别的情感。
    • “多为行人赠别离”:强调行人离去时的情感,柳树成为离别的象征。
    • “羌虏不知萧索尽”:远方的羌族对于这种凄凉的情景毫无察觉,形成对比。
    • “月明空向笛中吹”:笛声在月夜下显得孤独,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羌虏的无知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柳树、笛声、月光等意象相互交织,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与人际关系的脆弱,强调了在孤独中对情感的思索与感慨。

意象分析:

  • :象征离别与伤感,常作为送别的意象。
  • 笛声:代表孤独与思念,在夜晚的空旷中显得格外清晰。
  • 月光:象征宁静与孤独,映衬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河桥残柳”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友情
    C. 战争

  2. “羌虏不知萧索尽”中的“羌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羌族
    C. 满族

  3. 该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哀伤
    C. 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其语言更加豪放,情感更为奔放,与晏铎的细腻和沉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情感与意象:古代诗词分析》

相关查询

贵游 干越亭 甘露寺看雪上周相公(一本题上有润州二字) 江州望庐山 曲江春感(一题作归五湖) 寄杨秘书 寄侯博士 上鄂州韦尚书 春风 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一题作题木居士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奔走如市 糹字旁的字 眉宇 涕泗滂沲 包含闻的词语有哪些 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小末 手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包含计的词语有哪些 另行高就 鞭约近里 兔起乌沉 耸肩缩背 宁考 齒字旁的字 沮毁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