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8:3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8:37:14
折杨柳
作者: 晏铎 〔明代〕
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
这首诗描绘了河桥边的残柳,树枝稀疏,仿佛在为行人送别。远方的羌族敌人并不知道这种萧条的情景,只是在月明之夜,笛声空荡荡地回响。
作者介绍:晏铎,明代诗人,擅长写诗,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的场合,可能是在送别友人或亲人之际,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这首《折杨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的开头“河桥残柳半无枝”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景象,柳树的残缺象征着离别的伤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多为行人赠别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柳树的残缺不仅是自然的凋零,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无奈。
后两句“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则将视角转向远方的羌族,他们对这种情感的无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幅画面中,羌虏的无关紧要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笛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寂,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涩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很强情感共鸣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与人际关系的脆弱,强调了在孤独中对情感的思索与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河桥残柳”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友情
C. 战争
“羌虏不知萧索尽”中的“羌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羌族
C. 满族
该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哀伤
C.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