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20
原文展示:
六神诸山,沦涟大壑。
北风勃来,簸荡不息。
帝命巨鳌,更负危揭。
冠簪东出,以为碣石。
烛龙双眸,以为日月。
下苞苍苍,浩荡靡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文翻译:
苍茫的大海与高山相连,波涛汹涌,深渊无际。
北风怒吼着吹来,海浪翻滚,波动不停。
天帝命令巨大的海鳌,承担起这危险的重任。
我将头冠和簪子朝东而出,仿佛在寻找那碣石。
烛龙的双眼,照耀着日月交替。
海面下的苍翠,浩瀚无边,令人沉迷。
我心中无比畅快,忍不住歌唱以抒发我的志向。
注释:
典故解析:
“巨鳌”出自于《山海经》,描述了神话中的生物和地理。烛龙则是古代神话的象征,代表光明和日月的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号澹斋,擅长诗、文、词、曲,文风清新,个性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世贞游历海边时,表现了他对浩瀚大海的敬畏与赞美,借以抒发个人的志向与情感。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观沧海》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令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大海的壮阔与神秘。诗开篇便以“六神诸山,沦涟大壑”描绘出一种失去方向感的状态,仿佛在海边站立的他,被海的浩渺震撼得无所适从。接着,北风的呼啸与海浪的翻滚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变化无常。
“帝命巨鳌”一句,体现了古代神话的力量,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同时将“碣石”与“烛龙”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烛龙的光芒与海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整首诗最后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意义,诗歌不仅是对大自然的颂扬,更是对生命的思考与自我价值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表达了个体在面对浩瀚宇宙时的渺小与自我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王世贞的诗中提到的“巨鳌”象征什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