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4:01
鸲之仍鹆之,尔名今是非。
人言不踰济,何事满苔矶。
这首诗的意思是:鸲鸟和鹆鸟,彼此的名字如今竟成了是非之事。人们说这两种鸟不应该越过长江,为什么它们却在满是苔藓的矶石上聚集呢?
该诗可能涉及到古代人对鸟类的观察,鸟类的行为常常被用作比喻,代表人间的纷争和名声的变迁。长江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常被用来象征界限和分隔。
晁补之,字公辅,号惭愧,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并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界的鸟类,反映了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鸲鸟与鹆鸟的描写,引发了对名声和界限的思考。诗中涉及的鸟类,象征着人们的名声和身份,名声在社会中往往会被曲解和扭曲,形成是非之争。诗人用“尔名今是非”一句,表达了对名声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人言不踰济”暗示着社会对事物界限的看法,然而现实中却常常违背这些界限,表现出一种人类行为的矛盾。苔矶的意象,增添了一种荒凉感,让人感受到在纷争和是非中,个人的无力与孤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在纷争与名声中的无奈与孤独,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两种鸟分别是什么?
A. 鸲和鹆
B. 雀和鸽
C. 云和雾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生的纷争与无奈
C. 对爱情的思考
“尔名今是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