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14:1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4:16:28
正月太阳食,六月阴萋萋。
利沔阶成间,桑土为涂泥。
破山覆桥阁,灌城坏河堤。
蜀地五六震,积潦伤农畦。
梓州暑尤异,我兴看朝隮。
出逢七十翁,履敝衣无绨。
前行为余言,老夫齿含齯。
阅事亦已多,近闻何乖睽。
去年大官括隐户,父詈子诅妻悲啼。
大官深居那得闻,小吏鼻息干云蜺。
今年得少休,经风苦凄凄。
番军袭江淮,将士惊噬脐。
四方靡所寄,容身仅坤倪。
灾异又如此,宁保梁益西。
太守闻此言,惕如履征鼙。
又见广文诗,口呿心沈迷。
力能得为仅千里,滔滔四少皆余黎。
正月里发生了日食,六月时阴云密布草木萎蔫。
河流的水位太高,土地像泥泞一样。
山被压倒,桥楼被毁,城墙被冲毁,河堤也遭了殃。
蜀地发生了五六次地震,积水淹没了农田。
梓州的酷热尤其异常,我兴致勃勃地去看晨曦。
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七十岁的老翁,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没有丝绸。
他和我聊起往事,老人的牙齿已经缺失。
阅历也算丰富,最近听闻的事情又是何等荒谬。
去年大官抓了隐户,父亲咒骂儿子,妻子悲哭啼泣。
大官深居简出,怎么会听见这些呢?小吏的耳朵被云雾遮住。
今年稍有些休息,风雨交加,令人心寒。
边军袭击江淮,士兵们惊恐得咬紧了牙关。
四方无处栖身,身处困境。
如此灾异,宁可保住梁益的西部。
太守听了这些话,警觉得如同踏上征战鼓。
又看到广文的诗,嘴里吟诵,心中却感到沉重迷惘。
力量不过能走千里,滔滔大水淹没了四方的百姓。
魏了翁,字景纯,号已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豪放,善于描写社会现实与自然景象。他的作品常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关注民生。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注。
《次韵西叔兄日食地震诗》是一首反映天灾与人祸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太阳日食、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揭示了社会的不安与民生的苦难。开头提到“正月太阳食”,引出了一系列自然异象,象征着不祥的预兆,接着通过对水位和泥泞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灾害的破坏性。
诗中提到的“蜀地五六震”,不仅揭示了地震对农田的损害,也暗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力感。诗人通过与七十翁的相遇,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老翁的衣衫褴褛和牙齿缺失,似乎隐喻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困境。
整首诗以自然灾害为背景,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刻关怀与对时局的忧虑。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批评,认为大官对民间疾苦的不闻不问,造成了更大的社会不安。最后,诗人以“力能得为仅千里,滔滔四少皆余黎”结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未来的无奈思考。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在动荡年代人们的无奈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次韵西叔兄日食地震诗》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灾害?
诗中提到的“七十翁”象征什么?
诗人的态度是什么?
以上内容为《次韵西叔兄日食地震诗》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