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单于罢战却归题善阳馆》

时间: 2025-05-04 10:27:46

诗句

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

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7:46

原文展示:

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白话文翻译:

单于向南前往善阳关,身随归云四处闲游。曾经是五年莲府的客人,每次听到胡虏在阴山哭泣。

注释:

  •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这里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
  • 善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山西省。
  • 逐:跟随。
  • 归云:比喻归乡的云,这里指单于的归途。
  • 莲府:指官府,因古代官府多植莲花,故称。
  • 胡虏: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作为边疆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武元衡的诗风清新,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这首诗反映了边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单于结束战争后归来的情景,反映了边疆和平的景象。诗中“曾是五年莲府客”表明作者曾长期在官府任职,对边疆事务有深刻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单于南行至善阳关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首句“单于南去善阳关”直接点明了主题,单于的南行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第二句“身逐归云到处闲”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表达了和平时期的闲适和自由。后两句“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则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单于南去善阳关”:直接描绘了单于南行的动作,善阳关作为地理标志,暗示了边疆的位置。
  • 第二句“身逐归云到处闲”: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表达了和平时期的闲适和自由。
  • 第三句“曾是五年莲府客”:表明作者曾长期在官府任职,对边疆事务有深刻了解。
  • 第四句“每闻胡虏哭阴山”:通过胡虏在阴山的哭泣,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单于南去善阳关”与“身逐归云到处闲”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通过单于的南行和归云的比喻,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同时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意象分析:

  • 归云:比喻单于的归途,象征和平与自由。
  • 阴山:作为边疆的象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单于”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匈奴的君主 B. 古代汉族的君主 C. 古代官府的官员 D. 古代文人的别称

  2. 诗中的“善阳关”位于哪个省? A. 山西省 B. 河北省 C. 河南省 D. 内蒙古自治区

  3. 诗中的“归云”比喻什么? A. 单于的归途 B. 战争的结束 C. 和平的到来 D. 自由的生活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疆战争和和平的主题。
  • 杜甫《兵车行》: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武元衡的这首诗都反映了边疆战争和和平的主题,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武元衡的这首诗。

相关查询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题萧令山则文编二首 左目痛六言九首 记小圃花果二十首 其五 笋 病中杂兴五言十首 挽崔丞相三首 二将 叙伦五言二十首 哭黄直卿寺丞二首 诸人颇有和余百梅诗者各赋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韭字旁的字 瞓面盎背 手快脚轻 昧旦丕显 老成历练 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聿字旁的字 面字旁的字 资位 低头下心 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得位 鞭擗进里 尣字旁的字 耳饰 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打边鼓 卝字旁的字 荡开头的成语 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