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5:21
中秋夜不见月
作者: 罗隐 〔唐代〕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在这阴云笼罩的傍晚,天空显得格外空虚,今晚的明月已经被云层遮蔽。只怕等到将来晴空万里时,月亮依旧会照着那只蟾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在古代文化中,月亮与蟾蜍有着密切的联系,蟾蜍被认为是月亮的伴侣,常常出现在与月亮相关的诗词中。尤其在中秋节,月亮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作者介绍: 罗隐,字梦符,号天池,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富有个性。罗隐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传统的中秋节是赏月、团圆的日子,但由于天公不作美,月亮被云层遮挡,使得诗人感到失落与惆怅。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罗隐的《中秋夜不见月》以其独特的意境与情感深深打动人心。全诗通过对“阴云”和“清光”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开头的“阴云薄暮上空虚”,生动刻画了一个阴沉的夜晚,给人以压抑的感受。而“此夕清光已破除”,则进一步强调了失去明月的遗憾,似乎在暗示着人生中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
接下来的“只恐异时开霁后”,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带着一丝无奈。诗人在此处并未完全放弃对明月的渴望,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晴空。然而最后一句“玉轮依旧养蟾蜍”,则给人以深思。月亮依旧存在,但它的光辉却未能照耀到自己的心田,蟾蜍的寓意暗示着诗人与美好之间的距离,似乎在表达一种失落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对一个节日场景的描摹,更是对人内心孤独与渴望的深刻反映。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时常的失落感。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阴云薄暮上空虚”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玉轮”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同样探讨了月亮的意象,但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与团圆的渴望,而在罗隐的诗中则显得更为孤独与失落。两首诗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