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0:02
陈仲鱼孝廉索赋经函诗率成二十韵
作者: 顾千里
两宋并注疏,越中出最早。
后则蜀有之,沿革例了了。
今均无见者,款式讵司晓。
惟建附释音,三山别离造。
黄唐跋左传,其语足参考。
流传为十行,一线独绵藐。
胜国在南雍,修多元渐少。
递变闽监毛,每次加潦草。
年来几同人,深欲白丑好。
谓此已仅存,究遗乃当抱。
寓公得陈髯,志力两夭矫。
尽收十一种,鸡蹠食庶饱。
閟时玉蕴椟,开处签飞漂。
题咏遍名流,善颂子孙保。
阿谁负大力,悉举重梨枣。
海内家一编,落叶将毋扫。
惜哉西湖局,雅志败群小。
苦争自痴绝,未障狂澜倒。
眼前散云烟,隙里驰騕袅。
抚函三叹息,冉冉吾其老。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了古书的流传与研究。诗人提到,宋代的注释和疏解最为早期,后来的蜀地也有相关的研究,但如今都没有了踪迹。诗中提到许多书籍和文献的消失,表明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惋惜。诗人通过对古书的追溯,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最终,诗人感慨自己已老,无法再追逐那些逝去的典籍。
作者介绍:顾千里(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注重文化传承,常以古典文化为题材,表达对古籍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正值古籍研究和文化复兴的时期。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与珍惜。
这首诗通过对古书的考证与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与敬意。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以及对书籍流传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古典文化的敬仰,也有对当下文化衰退的忧虑。
通过对古籍的描绘,诗人不仅仅是在追溯历史,更是在呼唤一种文化自觉。他希望后人能够珍视这些文化遗产,而不是任其湮没。诗歌最后以“冉冉吾其老”落笔,既是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感慨,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古籍的追忆与珍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期望与忧虑,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感。
重要意象: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文化发源地是:
A. 蜀地
B. 越中
C. 南雍
D. 西湖
诗中用来比喻文化消逝的意象是:
A. 三山
B. 云烟
C. 古书
D. 鸡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但顾千里的诗更侧重于对文化的追忆与忧虑,而李白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顾千里的诗更为沉重。
以上是对《陈仲鱼孝廉索赋经函诗率成二十韵》的详细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