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

时间: 2025-05-05 09:34:10

诗句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4:10

原文展示: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 顾非熊 〔唐代〕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白话文翻译:

我寻找你隐居在石门山的住所,山色近看渐渐失去了青翠。 鹿的足迹进入了柴门,树木穿过了草亭。 云层低垂,遮住了采药的小径,青苔缠绕着取水的瓶子。 这个地方客人难以到达,夜晚弹琴时谁能与我共赏呢?

注释:

  • 石门隐:指隐居在石门山中。
  • 鹿迹:鹿的足迹,象征山中的野趣。
  • 柴户:用柴木做的门,指简陋的住所。
  • 草亭:用草搭建的亭子,指简朴的居所。
  • 收药径:采药的小径。
  • 苔惹:青苔缠绕。
  • 取泉瓶:取水的瓶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隐逸生活。此诗描绘了诗人寻找友人隐居之所的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探访友人马儒乂隐居的石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寻找友人隐居之所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图景。诗中“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等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野趣。而“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诗人寻找友人隐居的石门山,发现山色近看渐渐失去了青翠,暗示山中的幽静与远离尘嚣。
  2.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鹿的足迹进入了简陋的柴门,树木穿过了草亭,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和简朴的居所。
  3.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云层低垂,遮住了采药的小径,青苔缠绕着取水的瓶子,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幽静与野趣。
  4.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这个地方客人难以到达,夜晚弹琴时谁能与我共赏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苔惹取泉瓶”中的“惹”字,赋予青苔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如“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中的“鹿迹”与“树身”,“入柴户”与“穿草亭”,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通过描绘山中的幽静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鹿迹:象征山中的野趣和宁静。
  • 柴户、草亭:象征简朴的居所和隐逸生活。
  • 云低、苔惹:象征山中的幽静和自然的野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鹿迹入柴户”中的“鹿迹”象征什么? A. 山中的野趣 B. 城市的繁华 C. 战争的痕迹 D. 商业的繁荣

  2. 诗中“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对战争的恐惧 D. 对商业的追求

答案: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通过访问友人的庄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题马儒乂石门山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但顾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而王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顾非熊的诗作。

相关查询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虎不食人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物。肥河维舟阻冻祗待敕命 别双温树 别石泉 鉴玄影堂 重到惠山 宿瓜州 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和晋公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燕雀乌鹊 门字框的字 百味 遗编绝简 韭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成己成物 絶险 欠字旁的字 包含辅的成语 情见于色 包含悭的词语有哪些 上雨旁风 滓秽太清 捆复 八字旁的字 叙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