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2:50
持国遗食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
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乞讨食物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的妻子生病,妾室也已去世。早晨的火炉没有温暖,早饭也因此而停了。我所得到的食物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吃的却是我所感到羞耻的。我感到羞耻的是曾经向他人乞求,而我关心的宁愿选择停止。需要的东西难道只在丰裕之中吗?为了义气,我并不觉得卑贱,漂母在乡里,施恩惠的始终如一。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东皓,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咏物诗方面有很高造诣。梅尧臣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人道主义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经济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乞讨的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同情。
《持国遗食》是一首深刻反映作者内心挣扎与社会现实的诗。诗人在开头便明确指出乞讨并非出于贫穷,而是身处困境的无奈,透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表现了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艰辛。诗人用“晨爨不暖釜”来形象化家庭的困境,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无奈。
从“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这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乞讨的羞耻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尊严的渴望。面对困境,诗人选择了宁静的接受,而非向他人乞求。这种自尊心与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漂母殊下乡”,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典故,也暗示了对那些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尊严的人的敬意。诗人在赞美漂母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坚持与对道义的追求。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惨命运,更是对社会人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尊严的坚持,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与关注,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乞食的原因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漂母”指的是?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