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持国遗食》

时间: 2025-04-30 12:12:50

诗句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2:50

原文展示

持国遗食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
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白话文翻译

乞讨食物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的妻子生病,妾室也已去世。早晨的火炉没有温暖,早饭也因此而停了。我所得到的食物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吃的却是我所感到羞耻的。我感到羞耻的是曾经向他人乞求,而我关心的宁愿选择停止。需要的东西难道只在丰裕之中吗?为了义气,我并不觉得卑贱,漂母在乡里,施恩惠的始终如一。

注释

  • 乞食:乞求食物,表示生活困苦。
  • 妻病妾且死:妻子生病,妾室已经去世,表明家庭困境。
  • 晨爨:早上做饭的意思。
  • 不暖釜:火炉没有加热,意指没有食物可做。
  • 遗我我所恤:给予我的食物是我所关心的。
  • 食我我所耻:我所吃的东西让我感到羞耻。
  • 漂母:指的是古代一位靠乞讨养活孩子的母亲,代表贫困的母亲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东皓,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咏物诗方面有很高造诣。梅尧臣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人道主义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经济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乞讨的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同情。

诗歌鉴赏

《持国遗食》是一首深刻反映作者内心挣扎与社会现实的诗。诗人在开头便明确指出乞讨并非出于贫穷,而是身处困境的无奈,透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表现了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艰辛。诗人用“晨爨不暖釜”来形象化家庭的困境,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无奈。

从“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这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乞讨的羞耻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尊严的渴望。面对困境,诗人选择了宁静的接受,而非向他人乞求。这种自尊心与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漂母殊下乡”,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典故,也暗示了对那些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尊严的人的敬意。诗人在赞美漂母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坚持与对道义的追求。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惨命运,更是对社会人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乞食非为贫:表明乞讨不是因为经济上困难。
  2. 妻病妾且死:家庭的悲剧,妻病无力照顾,妾也去世,生活陷入绝境。
  3. 晨爨不暖釜:早晨做饭的火炉没有温度,象征着生活的困顿。
  4. 朝饭亦辍匕:因为没有食物而无法吃早饭,表现生活的贫乏。
  5. 遗我我所恤:得到的食物是自己所关心的,暗示内心的痛苦与羞耻。
  6. 食我我所耻:所吃的食物让自己感到羞耻。
  7. 我耻曾我求:感到羞耻是曾经向他人乞求。
  8. 我恤宁我止:宁愿选择止步,不再乞求。
  9. 应乏岂在丰:所需的东西不在丰裕中,而在对生活的理解中。
  10. 赴义实未鄙:为了义气而并不觉得卑贱。
  11. 漂母殊下乡:漂母作为乞讨者的形象,代表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12. 为惠得终始:恩惠的获得始终如一,传达出对人性光辉的认可。

修辞手法

  • 对比:乞讨与自尊的对比,加深情感的冲突。
  • 象征:火炉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希望,乞讨则象征绝望与困境。
  • 排比:反复强调自己内心的羞耻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尊严的坚持,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与关注,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乞食:象征生存的困境与无奈。
  • 晨爨:象征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希望。
  • 漂母:象征坚韧与母爱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乞食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贫穷
    • B. 因为妻病妾死
    • C. 因为想要食物
  2. 诗中提到的“漂母”指的是?

    • A. 一位富有的母亲
    • B. 一位乞讨的母亲
    • C. 一位艺术家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金钱的渴望
    • B. 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尊严的坚持
    • C. 对家庭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持国遗食》 vs 杜甫《春望》
    • 二者都展现了对困境的深刻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尊严,杜甫则更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十月初梦寄良嗣诗三句云相思一载馀身共远梦 拟为孙立之谢 其一 和方景南乍晴 磨茶寄罗池一诗随之后以无便茶与诗俱不往今 和何元章新秋 即事 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 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 偶书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狐埋狐搰 昨日 长篇累牍 国恨家仇 包含屿的词语有哪些 双人旁的字 画疆自守 傲岸 辰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鞞蓝风 文武皇皇 寸草春晖 包含籍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雁的成语 卤字旁的字 严周 鼓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