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58
原文展示:
喧喧野县自笙歌,风卷高云天似波。谁谓楼前明月好,月明多处客愁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喧闹的乡村县镇中,自然地响起了笙歌之声,风卷起高高的云层,天空像波浪一样翻滚。谁说楼前的明月美好,实际上在月光明亮的地方,旅人的忧愁更多。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一次旅途中,看到月夜下的景象,感慨旅人的孤独和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张耒的一次旅途中,夜晚看到月色和风卷云涌的景象,感慨旅人的孤独和忧愁,因此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旅人的孤独和忧愁。首句“喧喧野县自笙歌”,以喧闹的笙歌声反衬出旅人的孤独;次句“风卷高云天似波”,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天空的壮阔,同时也暗示了旅人心中的波澜。后两句“谁谓楼前明月好,月明多处客愁多”,直接表达了旅人在明亮月光下的忧愁,明月的美好反而加深了他的孤独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旅人在异乡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旅人的孤独和忧愁,展现了旅人在异乡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喧喧野县自笙歌”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乡村的热闹 B. 旅人的孤独 C. 天空的壮阔 D. 明月的明亮
诗中的“风卷高云天似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的“谁谓楼前明月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旅人的喜悦 B. 旅人的忧愁 C. 旅人的孤独 D. 旅人的平静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