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2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7:26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檛。
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捲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南望斜谷口,三座山峰像犬牙一样耸立。
西观五丈原,山势蜿蜒如同一条长蛇。
我怀念诸葛亮,他曾率领万骑出征汉中。
官兵如同静水,只有马蹄声萧萧传来。
诸葛亮的才能与曹丕相比,岂止是十倍的差距。
回头看三辅之地,形势宛如风卷起沙尘。
一朝长星陨落,竟使蜀地的妇女悲伤不已。
山僧又岂知道这些往事,只是一室老烟霞。
往事如云烟般散去,故乡依然在渭水旁斜倚。
客人来这里白白吊古,清泪不自觉地落下,悲笳声凄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人推崇。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诗中对于蜀汉的回忆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望斜谷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及对历史的沉思。开篇以“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引入,展现了壮丽的山河,传达出一种英雄气概。接着通过“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形象地描绘出历史战场的形态,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联想。
诗中对诸葛亮的怀念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将其与曹丕的对比,强调了诸葛亮的才华与历史地位。尤其在“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一句中,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敬仰。接下来的“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檛”,则用静谧的环境与马蹄声的对比,流露出对往事的感慨与追忆。
最后几句,通过“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表现了山僧的无知与历史的无情,表达了一种对往事的无奈与惋惜。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歌通过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情。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基调是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诸葛公”指的是谁?
诗中“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中“犬牙”指的是什么?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比较苏轼与李白的作品,两位诗人在历史与自然的描绘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苏轼的诗中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而李白的作品则更为豪放与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