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6:58
作者:苏轼 〔宋代〕
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
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
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
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
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
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
雄鸡拖着长长的尾巴,惊慌地飞向斜阳。
空中它们纷纷搏斗,五彩的羽毛像花瓣一样飘落。
喧闹声中,勇敢的人毫不在意,投网的人又有谁会叹息呢?
花百钱可以得到一双,时令新鲜的美味。
炖煮杂鸡和野鸭,爪子和牙齿碰撞在一起。
谁能想到它们会变成海中的蜃,最终落在飞翔的乌鸦身上。
“化为蜃”中的蜃,源于古代神话,常被用来象征虚幻与不可捉摸。古人信奉自然与神秘,蜃的出现常与海面幻象相关。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作品涵盖诗、文、词、书法等多个领域,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诗中描绘了捕雉的场景,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食雉》以描绘捕捉雄雉的场景为主线,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捕猎的快感。诗的开头以“雄雉曳修尾”展现了雄鸡的姿态,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随之而来的是对空中纷争的描写,“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了捕猎的激烈与美丽。这里的“花”不仅指羽毛的美丽,也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诗中“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则表现了捕猎者的无畏与执着,似乎在告诉读者,勇气与行动才是捕获美味的关键。最后两句“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则带有哲理性,暗示了生命的变化与无常,似乎在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勿忘初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捕猎乐趣的享受,也蕴含了对生命变化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博大的胸怀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捕猎的描写,表面上是对美味的追求,实际上隐含了对生命变化的思考,表现了生活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理。
诗词测试:
食雉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彩羽落如花”用来形容什么?
“谁知化为蜃”中的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