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4:52
栖栖南越鸟,色丽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红树林。
雕笼悲敛翅,画阁岂关心。
无事能言语,人闻怨恨深。
栖息在南方的鸟儿,羽毛色彩鲜艳却忧伤沉闷。
傍晚时分隔着碧蓝的海洋,春天依偎在红色的树林里。
被关在雕花的笼子里,悲伤地收起翅膀,画阁又怎能关心它的心情?
即使无事可做,它依然能言语,人们却听到它的怨恨愈加深重。
“南越鸟”可以理解为南方的鸟类,借此暗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感。诗中提到的“雕笼”和“画阁”象征着世俗的繁华,却掩盖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张祜(约767-830年),字子华,唐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富有哲理性。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繁华与个人困境的对立时期。诗人常常感受到身处繁华却难以自由的苦闷,这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鹦鹉》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南方的鸟儿,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诗的开头以“栖栖南越鸟”引入,生动地描绘了鸟儿的外貌和心境。接着,诗人通过“暮隔碧云海”与“春依红树林”的对比,展示出时光流逝与四季更替的美好,却又无法摆脱的孤独感。诗中“雕笼悲敛翅”一语,形象地表现了束缚与哀伤,令人感同身受。最后一句“无事能言语,人闻怨恨深”揭示了鸟儿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孤独的深切感受。整首诗用词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鸟儿的悲伤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不满,表达了深沉的怨恨与无奈,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栖栖南越鸟”中的“栖栖”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雕笼”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体现了什么情感?
张祜的《鹦鹉》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情,表达对自由与人生的思考。张祜的诗更侧重于对孤独的描绘,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展现了两位诗人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