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书愤》

时间: 2025-05-05 20:41:45

诗句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

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41:45

原文展示:

书愤
作者: 张祜 〔唐代〕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
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获得官位的愤懑。他三十岁还未被封侯,心中愤懑,四处游历,放荡不羁。他一生都在磨练自己的剑术,却不愿意为那些小人的恩怨而报复。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封侯:没有被封为侯爵,表示未能获得高位。
  • 颠狂:形容放荡不羁的状态,情绪激动。
  • 九州:指中国的广阔地域,这里意指游历广泛。
  • 镆铘剑:镆铘是一种古代的剑,表示诗人的武力和才能。
  • 小人雠:小人指的是那些心胸狭窄、阴险小人,雠是指仇恨。

典故解析:

  • “三十未封侯”: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十岁通常被视为事业的成熟期,未能封侯意味着对理想的失落。
  • “平生镆铘剑”:古代士人常以剑自豪,象征忠贞与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希声,唐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作品而著称。与李白同为“谪仙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祜年少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愤懑,表现出年轻人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社会的不满。

诗歌鉴赏:

《书愤》是张祜对自己未能获得官位的强烈表达,诗中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与愤怒。开头两句“未封侯”与“颠狂遍九州”相互映衬,显示出他虽然四处游历,仍感到失落与无奈。诗人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露无遗,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反叛。

在后两句中,诗人提到“平生镆铘剑”,这不仅是对自己武艺的自信,更是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象征着他渴望施展才华的决心。“不报小人雠”一句,展现出他内心的高洁与不屑,尽管面临小人的算计,他依然选择不屈服于低劣的恩怨。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张祜用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情感,构建了一幅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十未封侯:三十岁还未能获得封爵,表达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2. 颠狂遍九州:心中愤懑,放荡不羁地游历各地,表现出自由不羁的精神。
  3. 平生镆铘剑:一生磨练剑术,代表诗人的才华和志向。
  4. 不报小人雠:不愿意为小人的仇恨而报复,显示出高洁的品格与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未封侯”和“颠狂遍九州”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镆铘剑”比喻自己的才能与武力,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未能获得官位的愤懑,反映出士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小人的蔑视,表达了志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封侯:象征着荣华富贵,士人的理想。
  • 九州:代表广阔的天地与自由的追求。
  • 镆铘剑:象征着武力、才能与理想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祜在诗中提到的年龄是?
    A. 二十
    B. 三十
    C. 四十

  2. 诗中“颠狂”指的是什么状态?
    A. 安静
    B. 放荡不羁
    C. 忧郁

  3. 诗人对小人是什么态度?
    A. 愤怒
    B. 不屑
    C. 崇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
    表达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书愤》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登高》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悟,而《书愤》则是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张祜诗集》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真一北方气 水调歌头·耳目身之宝 水调歌头·采取铅须密 沁园春·太极才分 满庭芳 贺新郎(和刘宰潜夫韵) 西江月(送腊茶答王和父)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西江月(十之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木字旁的字 明当 雅量豁然 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摧开头的成语 吊古寻幽 戈字旁的字 委靡不振 亅字旁的字 鄂拓克 无声无息 香字旁的字 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渥眷 福不盈眦 回天挽日 边毒 包含铅的词语有哪些 门字框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