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57
哀教
作者: 皎然 〔唐代〕
本师不得已,强为我著书。
知尽百虑遣,名存万象拘。
如何工言子,终日论虚无。
伊人独冥冥,时人以为愚。
本师无奈之下,勉强为我写下这些书籍。
他将心中所有的忧虑和思虑都倾注其中,而名义上却被万象所束缚。
为何要费力地与他人讨论空虚的道理呢?
那位独自沉思的人,常常被世人视为愚钝。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其表达的思想与道教、佛教中的空无、无为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诗中提到的“虚无”可以让人联想到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明,号白华,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职于朝廷,因其作品多描写山水、人生哲理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哀教》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可能受到当时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思考影响,表达了对传统教育和思想的反思。
《哀教》以一种沉重的语气探讨了教育和思想的局限。诗中用“本师”开篇,表露出对教师角色的依赖和无奈,暗示教育并非总是能带来真知灼见。诗人通过“强为我著书”表达了教育的被迫性和无奈,暗示知识的传授常常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思考。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对教育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虽然教师倾尽心血,却仍被“万象拘”,显示出知识的限制和思维的束缚。诗中的“工言子”与“虚无”的对比,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提醒人们不要被空洞的言辞所迷惑。
最后,诗人通过“伊人独冥冥,时人以为愚”表达了对思考者的同情与敬意。那些独自思考的人,往往被世俗所不理解,被视为愚笨,实际上却可能拥有更深邃的洞察力。这种思考的深邃和外界的误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逐句解析:
本师不得已,强为我著书。
知尽百虑遣,名存万象拘。
如何工言子,终日论虚无。
伊人独冥冥,时人以为愚。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教育的局限,强调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和对独立思想者的同情,反映出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本师”指的是?
“工言子”在诗中指的是?
诗中的“伊人”指代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皎然的《哀教》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但前者更强调教育的局限性,而后者则更注重归隐自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