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6:41
汉阳越江陵,千里郊原荡。
松滋一夜雨,洗出万青嶂。
成邱更严壑,接武变偃仰。
初讶入谷底,忽觉出云上。
峰矗排云危,江流搣谷踢。
峭堑行心怵,蹴舆人怆。
终朝苦泥滑,亭下复霖涨。
局身儿成翁,散蹄马亡壮。
惨澹湿烟澄,隐见陆成张。
候馆人皆疲,指呼神不旺。
一雨山行艰,半日物力创。
况怀兵革交,终夜心悢悢。
在汉阳越过江陵,千里广阔的原野荡漾不定。
松滋经过一夜的雨水,洗净了万青的山峦。
山丘更加坚实,峡谷与武当山相接,形势变幻莫测。
最初我惊讶于走入谷底,忽然感觉仿佛升上了云端。
高峰矗立,云层中显得格外险峻,江水在谷间奔流如踢。
陡峭的山崖让我心中忐忑,车马行走的人也感到忧虑。
整天在泥泞中行走,亭下水位又涨起来。
我已经从年轻变成了老翁,马也失去了壮健。
惨淡的湿气弥漫,隐约看到陆地的轮廓。
候馆的人都显得疲惫,呼喊声中神情不振。
这一场雨使得山行艰难,短短半天便耗尽了力量。
更何况如今正处于兵戎相见的时期,整夜心情忧虑不安。
包世臣(1770-1853),清代诗人、书法家,字仲明,号懋斋。包世臣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关心。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松滋一带旅行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山水的变化、雨后的情景以及作者因战乱而生的忧虑,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这首诗以松滋的雨景为背景,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与险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兵乱时局的忧虑。开头两句描绘了汉阳和松滋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景象,千里原野的荡漾不仅反映了自然的波动,也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雨后的清新,展现出恢复生机的山川,但与之相对的是山行的艰难与内心的惶恐。全诗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雨后山水的动人画卷,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包世臣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汉阳越江陵,千里郊原荡。
描述作者在汉阳越过江陵的景象,广阔的郊原一片荡漾,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
松滋一夜雨,洗出万青嶂。
一夜的雨水冲刷了青山,展现出山的清新与生动,象征着自然的洗礼。
成邱更严壑,接武变偃仰。
山丘更加坚固,峡谷与武当山相接,形成了险峻的地势变化,表现出自然的雄伟。
初讶入谷底,忽觉出云上。
描述进入谷底的惊讶,突然感觉自己仿佛升上了云端,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峰矗排云危,江流搣谷踢。
高峰耸立在云层之上,江水奔流在谷间,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和壮丽。
峭堑行心怵,蹴舆人怆。
陡峭的山崖让人心生惧怕,车马行走的人也感到不安,传达了自然的险恶。
终朝苦泥滑,亭下复霖涨。
一天都在泥泞中艰难行走,亭下的水位又涨,表达了困顿的处境。
局身儿成翁,散蹄马亡壮。
从年轻变老,马也失去了壮健,体现了时光流逝对生命的影响。
惨澹湿烟澄,隐见陆成张。
湿气弥漫,隐约看见陆地的轮廓,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候馆人皆疲,指呼神不旺。
候馆的旅人都显得疲惫,呼喊声中神情不振,表现了人们的无奈与疲惫。
一雨山行艰,半日物力创。
一场雨让山行变得艰难,短短半天消耗了力量,体现了自然的威力。
况怀兵革交,终夜心悢悢。
处于战乱之中,整夜心情忧虑,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流露出对社会动荡局势的忧虑。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常,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包世臣的《发松滋雨次宜都》主要描绘了哪个地方的景象?
诗中提到的“初讶入谷底”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诗中“终夜心悢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