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嵩山夜还》

时间: 2025-04-30 21:59:40

诗句

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

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9:40

原文展示:

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

白话文翻译:

我家住在嵩山脚下,常常采摘旧时的山蕨。每当我游玩泉水和山石时,晚上归来从未觉得晚。

注释:

字词注释:

  1. 嵩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
  2. 山薇:指一种生长在山中的蕨类植物,古代常用于食用或药用。
  3. 自省:自我反思、自我检查。
  4. 游泉石:指在山水之间游玩,泉水和石头是自然景观的代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描绘了山水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渊,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山水诗著称,尤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注重自然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

诗歌鉴赏:

《嵩山夜还》是一首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作。诗中开头以“家住嵩山下”引入,既明确了诗人的居住环境,也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提到“好采旧山薇”,诗人不仅在山中采摘蕨类植物,更是一种寄情于自然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情趣。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后句“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展示了诗人的游历生活。他在泉水和石头之间游玩,流连忘返,似乎在这种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归属感。尤其是“何曾不夜归”,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下,夜归常带有不安和恐惧的含义,但诗人在这里却将其转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表明他对自然的沉醉与向往。

整体而言,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内心的宁静。通过对家乡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现出一种归属感与安宁感。这样的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住嵩山下:表明居住环境,直接引入主题。
  2. 好采旧山薇: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3. 自省游泉石:反映诗人自我反省与游历自然的愉悦。
  4. 何曾不夜归:强调诗人对夜晚游玩自然的无畏与享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游泉石”和“夜归”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泉、石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洋溢着自然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嵩山:象征稳定与归属。
  2. 山薇:代表自然的馈赠与生命的简单。
  3. 泉石:象征宁静与诗意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住在哪座山下?
    A. 嵩山
    B. 泰山
    C. 华山
    D. 峨眉山

  2. 诗中提到的“山薇”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蕨类植物
    C. 一种果树
    D. 一种花

  3. 诗人夜归时的心情是?
    A. 忧愁
    B. 安宁
    C. 恐惧
    D. 疲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王维与宋之问都以山水自然为题材,但王维的作品更具哲理性,常蕴含深刻的思考,而宋之问则更为直白而自然,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诗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其二 减字木兰花 其一 乙未中秋,用山谷韵 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九 减字木兰花 其一 寄田不伐 减字木兰花 为陈斠玄题画像 减字木兰花 腊月十五夜月 减字木兰花 奉题子玉先生辛丑年所绘分春馆填词图 减字木兰花 雪夜饮古藤书屋 减字木兰花·咏汤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辛字旁的字 贡奉 藂杂 对症之药 风雨同舟 聿字旁的字 仆食 拱手低眉 赒穷恤匮 隐介藏形 毋字旁的字 捧杀 包含粒的成语 红白喜事 辰字旁的字 包含喝的成语 阜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