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5:43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在清明节的日子里,农村的田舍里,家家户户生火的时间都很晚。
穿着白衫的人在古巷中打盹,红色的绳索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轻薄的纱带难以系好,铜钗显得沉重,快要垂落下来。
新买的衣服穿了没几次,依旧像去年那样。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介之推,传说他为了忠于君主,拒绝了赐食,最后饿死在山中。后人为了纪念他而设立寒食节。在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通常吃冷食。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号陆浑山人,生于公元770年,卒于公元830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民俗生活,作品常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
《寒食》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在这个节日里,借清明怀古,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寒食》通过描绘清明节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索。诗开头两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描绘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呈现出一种清明节的氛围。接下来的“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则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景象,白衫代表着对逝去的哀悼,红索则象征着节日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诗人随后转入对个人情感的反思,“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表达出生活中的无奈与沉重,似乎暗示着对人生的无尽思索和无法改变的现实。末尾“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新衣虽斩新,但在时间的流逝中,似乎一切又回到原点,生活的循环让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在清明节的背景下,融合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王建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刻的哲思。
整首诗围绕清明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折射出个人命运与时间流逝之间的辩证关系。
《寒食》的作者是谁?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诗中“白衫”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