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0:23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东南方三千里,沅水和湘水汇成太湖。
湖上山谷深邃,居住的人多得像傻瓜。
婴儿寄居在树顶,靠水捕捉鷠鱼和鲈鱼。
他们的快乐与鸟兽相同,身心又有什么束缚呢?
我行遍九州,这种风俗已然消失。
唉,圣贤的教诲,不知不觉中我已徘徊太久。
元结(约660年-730年),字公素,号文宗,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乐府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系乐府十二首·思太古》写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对自然和自我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古抒情,表达对古代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和批判。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人生哲思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古代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诗的开篇“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以地理环境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富饶的自然世界。接着描绘湖上深邃的山谷,诗人通过“有人多似愚”一语,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迷茫与愚昧。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展现了一种无忧无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状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更是将这种向往推向高潮,表现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的渴望。
最后几句“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则转向对现实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虽行遍天下,却发现这份自然与自由的风俗早已不再。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古代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描绘了广阔的地理环境,引出自然背景。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山谷深邃,隐喻人们的愚昧和迷惘。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婴孩无忧无虑,象征着简单生活。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强调与自然的共鸣,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表达了对失去的生活状态的惋惜。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反思圣贤的教诲与自身的迷茫,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古代生活的向往,表达出诗人对现代社会愚昧风气的不满,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渴望。诗人以此反思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追求,展现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沅湘”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受是: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